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2015-05-19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这里说的“圣人”,就是前文所说创作《易经》的圣人。这里的重复可能没有意思,或者可能暗示创作爻辞的圣人和创作卦的圣人不同。因为这一段文意主要不是说爻画,而是说爻辞,所以三国时候的虞翻,就认为这里的圣人是指周文王。元朝的吴澄在《易纂言》就说应该是指周公旦。因为虽然说交辞有部分是周文王所写,但有部分却是叙述周文王过世后的历史事实,因此肯定是他以后的人写的。父业由子继承,周公旦继续完成父事是有可能的。所以传说是指周公旦,今天的学者可能不相信,怀疑它的真实性,但也可能怀疑得过分了。
 
“天下之动”的“动”字,就是指天下事物的变动。凡是变动,我们都是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因此,这个“动”,就不是指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而是指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呈现于外的变化,其中尤其包括了人所决定的行动。《易经》是讲乾坤阴阳对比的,各位读《十翼》,最重要就是掌握这道理。读任何的文句,你都需要心中有数,知道它是互相对比。通过互相比较,来补充对方的意义。如果你能这样读,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原文的意义,你所得到的就更多。正是因为这个“动”字,让我们体会到上文说的内容本质是内里的,现在这个变动是外在的。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本质,甚至规律,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稳定也者,“静”也。这个“动”字,就带出上句所说卦是比较“静”一点的。所谓比较,在这里只能是卦与爻比较,所显示的性质是稳定一点,但是如果和另一样事物比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易经》最重要的是说比较。我和我父亲比较,我就是儿子;我与我的儿子比较,我就是父亲;我和上司比较,我是下属;我和下属比较,我就是上司。因为比较对象不同,得出的结果便不同。这里从相对来说,卦是静止的,爻是较为动一点的。
 
“而观其会通”,什么叫“会通”?如果从易学的阴阳层次来说,阴和阳相遇会合,首先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阴阳“对待”,然后由阴阳的对待,会产生“交感”,交感的混合或排斥,引起了“流行”。最初的“会”,主要是说阴阳会合形成“对待”。“通"就是“穷则变,变则通”的“通”,是指阳发展到极限,当它未能再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叫作“穷”,等到它找出一条路可以继续发展,即走到尽头之时,另外找出一条新的道路继续走,即是阳极变阴,这微阴就能不停地继续前行,就叫作“通”。所以“通”就是指阳变阴、阴变阳循环交替的过程。如果是这样,即是说细心观察爻画中间,哪爻是一件事物的开始,哪爻是那件亊物的极限。通过这一种变化,明白了它会变向什么情况,那么未来的吉凶得失,就能通过爻画的变化而推测得到。如果降低层次,从人事上来说,我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假如说大家到香港会合吧,就好像今年(二〇〇九年)香港的东亚运动会,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健儿跑到香港来参加比赛,这就叫作“会”。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大家的文化不同,男女老幼不同,但来到香港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参加运动会。换言之,所谓“会”,本来是有很多道理、很多事物,表面上,这些道理和事物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一定有一个目的、一个地方是大家相同的。我们看了若干特殊不同的亊物,发现这些特殊的事物在不同之中有相同之处,或者几种道理中有一点相同,我们就舍弃不同,采用那共同有的“同”。这个“同”,就是说很多特殊事件、很多特殊道理中都有这性质。我们可以用一句比较清晰的语言或文字来说,就是会通几个道理,形成另一个新的道理,而这一道理,同时可以解释前此的几个道理或者几个事物。所以这道理是超乎之前的几个低级的道理的。假使我们能将天下道理找出共有的相同之理,它就趋近宇宙最根本的原理,或者它就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会通”虽然主要是说爻,但其实卦也可以兼及的。
 
当我们说到爻理的时候,它是不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不是,只是很多亊物中的共同原理。我们掌握这一共同原理,就可以同时了解到很多琐碎的具体亊物、琐碎的道理。由于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就等如三百八十四条比较高级的原理。不要说古代生活如此简单,即使是今日生活这样复杂,如果我了解宇宙人生三百八十四条规律,神而明之,就可以解释世界一切事物,足够应用了。各位心中想想,你所认识的科学定理有没有三百八十四条?保证没有!你能够掌握二三十条灵活运用,已经是大学者,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而观其会通”,指细心观察这些不同亊物的外表和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同变化情况,找寻不同中之同,概括提升为假说,证实没有错,那就叫作“会”。但你还要进一步懂得如何将这一原理应用出来,这就叫作“通”。所以不能有会无通,也不可能只有通无会。既要“会”,又要“通”。有关这两个字,各位需要细心想想我前此所说,再引申发挥,《易经》的道理就容易明白了。
 
“以行其典礼”,什么叫“典”?“典”也者,其实就是书。我们古代的书是用一条条竹简或木简组成,每条竹简只写一行或两行字而已。写完后,有条理的人会在每条简上面写上编号,懒惰的就不写,再用绳或者牛筋把它们束在一起,再用牛皮保护。
 
一卷书卷起来就是一大堆,要用车子来承载。如果你能读完了五车的书,那你就是“学富五车”,这似乎非常伟大了。何事实上,一卷的内容有多少只有天知道。各位手上的《周易本义》,至少有十卷,不需用一辆车子来承载,但至少也占了一辆车子的几十分之一。好书,在古代是最珍贵的典籍,故要用架来摆放,以免放在地上受潮,于是就变成了这个“典”字。我们后世有“经典”这个词,“经”就是“常”,古代的书很少,有的话一定是说了宇宙人生很多道理,人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因此,说到“典”字,就会有“常”的意思在内,而“常”即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礼”又是什么?人相见要互相行礼,这是人与人相处应有的礼貌,“礼”就是人的行为的一种典范,一种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标准。“典礼”就是常规,即人类应该遵守的行为规矩。两句合起来,即是说观察了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换的道理,反映出未来情况的改变。然后我们细心综合提升,找寻出在具体的道理或特定的事物背后,更高层次的普遍原理。用这一普遍原理来建立宇宙人生任何事物、任何行为的一种合理的标准,使它变成了我们人类生活、道德、行事的常规。然后我们就体会到这个爻所反映的情况,配合这种典礼的原则、顺从典礼做法的话,当然就是吉,违背了就是凶。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的“动”,就是变。卦是讲象的,一卦有六爻。《系辞传》说:“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可见,相对来说,卦讲静止,爻讲变动。“天下之动”,即带有普遍性。天下一切事物都这样动,所以说“天下之动”。
 
“观其会通”的“会”,是“聚会”的意思;“通”,是“通行”的意思。实际上,“会”指关节,也就是辩证法所说的质变;“通”就是辩证法所说的量变。《易》讲“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量变“穷”则发生质变,质变发生就“通”了。“观其会通”,就是说观察它动时有“会”有“通”。
 
“以行其典礼”,实际是做事情。夏、商、周有不同的典礼,后代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这就是“通变之谓事”的“事”,也就是“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的“事业”。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就是用文字说明来断它的吉凶。
 
这段话是说,圣人看出天下的变,不是一直变下去,而是有阶段性,有周期,有关节,有“会”有“通”,然后施行典礼,用文字说明来断它的吉凶,这就是爻。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36.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是类谋》(二)
八卦坤道圣人释动植之源
《乾坤凿度》卷下坤凿度
《乾凿度》卷下(四)
孔子作《易传》:文献与考古记载
《中庸》《易传》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