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2015-05-0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則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一句表面文字很简单,但实际有不少可争议的地方。首先,“圣人”指谁?第二,“设卦”的“设”字,应怎样解释才合理?先看“设”字,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创设”,即是说第一次创立、第一次发现。第二个意思是“陈设”,陈设就是将各样事物陈设、排列出来,让人看到。假使用第一个解释“创立”的话,圣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伏羲。
 
各位注意,伏羲即是包牺。包,读如“庖”,写作“庖”亦可。因为在古代,同音字往往可以假借。特别是今天大贵古书的出土,从中可以见到抄本常用同音字来取代,例子多不胜数。由此可知,古人的抄本有很多错字和别字。为何伏義即是包牺?因为根据人类声音的变化,“包”是h声母,“庖”是P声母(b的送气音),“伏”是f声母。古音声母b、p、V后来会变成f。在中国古代的文字中,有众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如“恢复”的“复”字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复”的声符(即得声音部分)是“复”,与“鳆鱼”的“鳆”字,“刚愎”的“復”字,声符相同。“锻”音“扑”,是P声母,今读如“鲍鱼”之“鲍”(b声母),为何“复”字读作f声母?另外,“刚愎自用”的“愎”字,亦读作“毕”。同一个声旁,为何这个“复”有不同的读音?这显示出声母h、P和声母f的古今音变化。外国也是一样,拉丁文父亲叫作pather,英文叫作father。甚至中古时候的法文与现代的法文,这种情况都非常明显。所以古音h、p、V声母后来多有变为f声母的,可能由于发b、P、V声母发音重,很是费劲,但发f音则很容易。人总是怕辛苦的,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把b、P^声母改为f声母的现象。“伏羲”和“包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传说中,伏義创设三画的“八卦”,而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人是谁?古人的说法很多。魏晋时的易学大师王弼说伏義创“八卦”,再重香成六十四卦。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则说重卦的是神农氏,晋朝时的孙盛就说是夏朝治理洪水的大禹,西汉的伟大历史家司马迁则说是周文王。古代一般相信并接受周文王重卦的说法。因此,说到谁创卦的问题,要看采用哪家说法。而最普遍的说法有两个:伏義和周文王。
 
一说到伏義创卦,注解家就想到《系辞传》说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和草木鸟兽,甚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下传》),然后创设八卦。因此,当他们解“观象”二字时,就说这是伏義观察天地自然之象。但是如果我们细心体会原文,第一章暗中已说到伏羲创卦来自观察天象,所以形成了卦象。因此接着的第二章,如果说的是伏羲,就应该详细地说出他如何观察天象。但是,在后面的文字,却只是讲人事而非天文地理。因此由紧接在后面第二章的文字,就可推论而知他不是仰观俯察的伏羲。
 
此外,如果他是伏羲的话,文字的第一句就应该是“圣人观象设卦”,先观察大自然的象,然后创立卦。既然现在是“设卦观象”,文意是已有了卦,然后根据卦以观卦中之象,因此指创设卦的圣人是伏羲这个解释就不太合殚了。反而说圣人是周文王和周公就合理得多。但是古今中外注解这一章的注解家,估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解作是伏羲观察自然之象。
 
但是仍然有百分之二十的古代注解家思路清晰,指“设卦”的“设”字应解作“陈设”。例如清代顺治年间的《日讲易经解义》,它实际是对《易经》的详细解释,逐日讲解给君主学习的,有关这句,这本书明确地说出了“圣人”就是周文王和周公,“设”就是“陈设”的意思。上一章讲伏羲创卦,这一章则讲文王根据卦找寻卦象,在卦象中,推出人类的各种事物。这是正确的。这一本书写得相当不错。为何官方所定的书,学者很多都忽略不提?原因在于官方的书,是多人合力写成的。它将所有特殊的见解剔除,要讲最普通、最为人所承认的见解,故无独特的说法。它只供给读者一个基础的、大多数人比较承认的说法,较为平庸一点。但它没有异端邪说。其实,是否每本书都要有独特的说法才算伟大?对初学者来说,教科书是否应该本本都是独特之见、或是采用人人公认的说法?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凡是初学《易经》的,从官方的教科书入手是最聪明的,先奠定一个安全妥当的基础,将来再慢慢吸收独特的见解也不迟。故唐初的《周易正义》是朝廷集群力编撰的,但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权威注本。
 
清朝有三本官方所定的注本。《日讲易经解义》是顺治时的注本。接着是清圣祖康熙时李光地等编的《周易折中》,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清朝学者提到的不多,一直到民国初年才有学者钱基博在他所写的《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加以推荐。到了今天,国内才大力推荐这本书。第三本是高宗乾隆时所编的《周易述义》。《折中》包罗各家之说,极为详尽。《述义》则极精简,每个字都要慢慢斟酌它的意思,同样很精彩。三本之中,顺治这本略差一点,但另外的两本就写得很好。
 
现在的学者有没有提出“文王(或周公)陈列诸卦以观卦象”这说法呢?至少有一位,这是去世多年的国内学者徐志锐。他在《周易大传新注》(齐兽书社,一九八六年版,页四〇七),说这个“观象”不应是观天地自然之象,但他说得不够清楚。他很有分析能力,觉得这一句不应该解作伏羲仰观俯察,这是对的。第二章应是指周文王和周公在有了卦交符号之后,创立卦辞和爻辞。传说中,真正创立《周易》系统的作者就叫作圣人;而当后圣(古人说是周文王和周公,但今人则以为不是)将古代的卦爻的符号排列在一起,经过综合分析、细心研究后,就加上了卦辞和爻辞。
 
观象的“观”字,可读作“灌”音。今天惯读为“官”,或许不太对。“象”就是类似的意思。某某东西与某某东西很类似,就叫“象"。故“卦象”最初一定有具体亊物作为它的蓝本,然后用符号来代表与它类似的事物。因此,由类似变成了象征性。所以凡是象,一定是有某一具体的事物,那事物人人明Cl。如果是具体的物件,当然是有具体的形状。因此,象的第一个意思是具体事物形状的反映。这可能是伏羲时代或古代最初“象”的意思。但是进一步,随着《易经》哲理的发展,至少到了春秋时候,甚至更早,已将具体的象慢慢提升到抽象的层次,并一直深化下去。因此,最迟在春秋时代,卦象已有象征的意思。例如今天所说乾卦是“健”、坤卦是“顺”,这些性质最低限度在周初已有。它们再迸一步就变成了类象。任何事物都可以归类,例如将天地事物归成八大类,分别属于乾、坤、展、巽、坎、离、艮、兑等。笼统一点则分成阴阳两类;而复杂一点则分成六十四类。由于采取同类事物都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规律作为归类的基础,亊物就由具体变成抽象、变得注重它的性质和规律。于是《易经》的象,就由具体、特殊事物的类似象征,发展到变成了最深奥、最难明之理。理即道,即性质和规律。正是因为这些象变成了规律、变成了一个类划的性质,那我们便可利用这规律或性质作为我们判断引申、归纳发挥的基准。然后我们就能用有限的理,解释无穷的事物。这样《易经》才能成为一本伟大的书,否则它只不过是高级的黄大仙灵签而已。
 
重要的是,它说出了细心观察卦象,通过六爻所象征的刚柔、它所在的不同位置和发展的顺逆及各爻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时间、位置、乘承、比应、顺逆等的道理,来体会抽象的符号有什么迹象可以
象征人类行事的得失吉凶。于是经过细心分析研究,将卦象中间所蕴含的意思“系辞焉”。“系”指连接在一起,“系辞”就是指在这个卦或爻的下面,连系或加上文辞。“而明吉凶”,来说明这个卦或爻所指示的未来的吉或凶。
 
前此所说的虞翻,在他注解的《易经》古本中,说在正文中应加上“悔齐”二字,即全句作“系辞焉而明吉凶悔吝”(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因为下文有“悔齐者,忧處之象也”,似乎加上这两个字,照顾更周密、更合理。但陈鼓应教授则认为根据文字的排比,写成“悔吝凶吉”更合理。这想法很好而且合理。但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系辞传》,同样没有“悔吝”二字,可见并不是遗漏,只是由于古人行文省略所致,当他说到吉凶时,其他较小的吉凶如悔吝等已包括在内,故不用提了。今天二十世纪,受到西方科学思想训练的人讲求精密,觉得加上“悔吝”二字,行文就更精密了。但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的古人和我们一样精密。故我们尊重原来的版本,不补回这两个字。当然,站在今天的观点,补回也可以,悉随尊便。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很好懂,“设卦”就是圣人设立了卦,“观象”就是观察卦的象,“系辞焉”就是加上文字说明,这些最后都说明吉凶。其实,对于“设卦”、“观象”、“明吉凶”,还需作进一步解说。
 
首先说“设卦”。卦当然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卦是《周易》的卦,而不是《连山》、《归藏》的卦。《周礼》说《连山》、《归藏》二易:“其经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虽然《连山》、《归藏》也有卦,但在这里,孔子是说《周易》,不是说《连山》、《归藏》。
 
其次说“观象”。“观象”是圣人观象。“象”是《易》经荦.的象,是卦的象。但怎么观象?这里还有些问题,应该讲一讲。要讲清这个问题,我想引两条材料来加以说明:一条材料在《说卦传》串.,另一条材料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说卦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人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又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健也,坤顺也”等等,讲的是八卦的性质。乾性质是健的,坤性质是顺的,等等。“乾健也”等,用的是“也”字,“也”是“是”的意思。“乾健也”,意思是说乾就是健。这表明八卦的性质是不变的。
 
“乾为马,坤为牛”等等,讲的是八卦的取象。在某种情况下,乾可以取象为马,坤可以取象为牛,等等。“乾为马”等,用的是“为”字,“为”是“做”、“化”的意思。这表明八卦的取象是可变的,不是一定的。
 
用八种动物来区分,乾可以表示马,坤可以表示牛;以人的身体部位作比方,乾就可以为首,坤就可以为腹。而且,乾还可以为父,可以为君,等等。总之,随着情况的改变,八卦的取象就不同。汉人讲《易》,由于不知道《说卦传》讲八卦取象用“为”是表示可变的这一点,因而产生了“定马于乾,案文责卦”的错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批评汉《易》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这个批评是正确的。
 
“观象”的“象”,是指八卦的取象,它是可变的,不是一定的,这一点必须明白。
 
再次说“明吉凶”。《周易折中》引《朱子语类》说:“《易》当初只是为卜筮而作,《文言》、《彖》、《象》,却是推说作义理上去,观乾坤二卦便可见。孔子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不是卜筮,如何明吉凶?”我认为朱熹这话是错的,应加以批评。古人说:“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意思是说,疯子朝东跑,是瞎跑,无明确的目的;追逐的人朝东跑,是要找疯子,有明确的目的,同是向东跑,差别非常大。同样,《周易》虽然也卜筮,但卜筮只是形式,它与求神有木质不同。《周易》问的不是上帝或神,而是辩证法。光看问吉凶,不看问的是谁,这是不对的。朱熹把《周易》看成是单纯的卜筮之书,很能迷惑人,对此,我们要予以揭露和批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48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是类谋》(二)
八卦坤道圣人释动植之源
《乾坤凿度》卷下坤凿度
《乾凿度》卷下(四)
孔子作《易传》:文献与考古记载
《中庸》《易传》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