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立于学官之易,至汉宣帝元帝之间,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施氏所传者为丁宽、田王孙之学。梁丘贺所传者乃杨何弟子京房之易,并以此得幸。孟氏所传者除丁宽田王孙,复益之以阴阳灾异。京氏则专行焦延寿之法。《汉书.儒林传》云:“诸家同祖杨何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
然施孟梁丘之家,虽大义略同,然亦有微有不同者焉。《汉书.儒林传》载,田王孙授易于施雠孟喜梁丘贺。讎为童子时,从田王孙受易,后从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梁丘贺为少府。荐雠云:“ 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诏拜雠为博士。孟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学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日:
“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博士缺,众人荐喜,上(宣帝)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音況)皆为博士。梁丘贺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召其门人得贺。贺为人小心周密,年老终官,传子临,临学精熟,专行京房法。
由是可知施孟梁丘三家,虽同师于田王孙,然犹有不同者存焉,孟氏则当改易家法,梁丘则多行杨何弟子京房之法。施讎则自为童子,即服膺田王孙之学,以至于王孙死前犹不离王孙,是笃守丁宽王孙之学者唯有施氏而已。是三家虽同师田王孙而犹有不同者存焉。故《汉志》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章句》施孟梁丘各二篇。
言《易经》之经文虽同为十二篇,然三家犹有不同也,故分为三家,至于其章句虽皆简要而易知,同渊源于田何丁宽,然皆各述其所得于易者,是相近之中,亦固有不同者焉。唯三家之学,虽有不同者,然孟施之易犹泰半相同也。盖孟喜虽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然只以之言卦气卦候与灾异耳。《汉志》所载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是其所得书而传于后者也。《儒林传》称孟氏改师法者,即以此卦气卦候及灾异之学也。至于《易经》之本文,丁宽、田王孙对易之诂训,则多墨守不变也。此则与施氏笃守师说者犹泰半相同也。至于梁丘贺以杨何弟子《京房易》得幸,而其子又专行其京房法。是梁丘氏家法固不同于施孟也。故施氏之易与孟氏之易经本文及训诂相近,其不同于孟者,则为卦气卦候及阴阳灾变之学耳。
今存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经马叔平(衡)、罗振玉之荟聚,屈翼鹏(万里)先生之整理,计得四千余字,而屈先生作《汉石经<周易>残书集证》一书,断定为《梁丘易》本,考证精详,雅有可信。汉石经《周易》残字著易经梁”三字,明蔡邕所书用《梁丘易》本也。其校记中多著盂施京之异文。明施孟京三家之易有别于梁丘氏也。今录其校记二残石于下。在上残石中两引孟施京氏,皆先孟氏,后施氏,最后京氏。由是推知:“施京氏”之上缺一字当是“孟”字。然则校记中之称孟施京氏,明孟施京氏之易泰半相同也。下残石中有“盂京氏有”之文,而孟上缺字,孟下无施字,知此乃孟京与施氏不同之处也。又有“●施”二字,施上有一点,明此上为-节也,此汉石经之通例也。施上无孟字,则知此为孟氏与施氏不同之处也。上 下二校记中孟施同者三异者二,则知孟施之学泰半相同也。
且《说文》栽字下引易作粉升大吉。而解作进。朱震《汉上易传》引《施氏易》亦作粉,亦解作进。《说文》称易者乃孟氏之易,又施孟二氏相同之证也。汉石经作允升大吉,与今易同,而与施孟二氏不同。
是故《施氏易》与《孟氏易》之经文及训诂泰半相同,以其同源于丁宽、田王孙也。与《梁丘易》稍有别者,以梁丘多用杨何弟子京房之法也。此施孟梁丘相近相异之大要也。
然《易经》同出孔子之整理,梁丘贺先学于杨何弟子京房,后学于田王孙。杨何之师为王同子中,王同子中与丁宽同学于田何,是杨何之易亦与田王孙相近也。然则施孟梁丘三家之易既同出一源, 纵有小别亦有相同者焉。故《释文》引易“苋陆央夫”,苋字三家同音胡练反。
汉石经鼎九四作“ 鼎折足,覆公馆”。许慎《五经异义》亦然,许氏《说文》易称盂氏,则异义亦以孟氏为本。《汉书.彭宣传》宣解易云:
“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研其文义经文亦同作“ 鼎折足,覆公悚。”彭宣为施氏再传弟子。是三家经文亦颇多相同者也。故汉石经周易残碑载三家不同者唯见校记二片。盖三家经文大同而小异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zh/9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