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谷永对策曰:“王者躬行道德……则卦气理?^五征时序……失道妄行……则卦气悖乱,咎征著邮。”后汉张衡上疏,亦言“律历卦候,数有征效”。故清惠栋说:“汉儒皆用卦气为占验,宋元以来,汉学日就灭亡,几不知卦气为何物矣。”
然则“卦气”究为何物?
我以为“卦”者,《易》卦;“气”者,气候。两者结合,即为卦气。
气候之“气”即天气。气候也可用来仅称天气。如“天气寒冷”,亦可说作“气候寒冷”。“候”是物候,即万物因节候而变异。草木之春生秋杀,昆虫之冬藏春发,随寒暑往来之鸟谓之候鸟者是也。天亦有候,冬天下雪,即是天候,“节候”也者,即天候也。气候即包括了天气和物候,“雪里红梅”,是气候的结合,也就是天象与物象的结合。
气候是自然现象,也可称社会现象,如说“政治气候”“不成气候”“成大气候”等等。
笔者曾写过一首咏梅诗:
漫道悬崖冰百丈,终南疏影渺无寻。
春来彻骨寒如此,又恐梅花瘦不禁。
这是一首概念化的诗,用的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物候学的概念,扩大一点说,也可说是气候的概念。毛泽东不是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词句吗?赞赏梅花不畏严寒、高洁坚贞。这样写诗完全没错,而且应该说是正格。可我用物候学考证追究,发现梅花也怕冷,太冷了也得冻死。用来证明的是《诗经》里的句子:“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那时有梅,后来因为天气转寒,到唐宋之际,华北巳无梅花。梅子的酸味,古人用来调味。而东坡咏杏花诗有“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之句,说明其时关中已无梅,幸亏还有杏子调调味。王安石咏红梅云:“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说明当时到南方来的北方人根本不识得梅花,竟错把梅花当作杏花了。这就是气候。如果用来比喻人,可以认为人的承受能力不是无极限的,超过了限度,也得屈服;或者,虽然精神不屈服,但肉体得赔上。这也是气候。
把《易》卦与气候结合起来占验的学问就是“卦气”说。换言之,卦气说就是以广义的气候学来说《易》。
卦气说据称起于西汉易学家孟喜。不过,《说卦》有载:“震,东方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如果按许多专家的考证,《说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那么卦气说就并非全由孟喜首创。但无论如何,孟喜言之最详而独具系统(今所传者还仅仅是根据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故深研《易》汉学的惠栋仍把卦气说归于孟喜(长卿)名下。《汉书•京房传》云:“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说明京房亦善卦气占验。
关于卦气说,上章言卦变“消息”法时已有所及,然语焉不详,今更详之。按孟氏卦气图说,除了谈内辟卦十二,谓之“消息卦”,以明“乾盈为息、坤虚为消”夕卜,其最要者为:
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曰七分,合周天之数……其实《乾》《坤》十二画也。《系辞》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农按:韩康伯注:阳艾六,一义三十六策,六兑二百一十六策。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凡三百有六十日当期(即一周岁)之日。”夫以二卦之策,当一期之数,则知二卦之爻,周一岁之用矣。四卦主四时,爻主二十四气,十二卦主十二辰,艾主七十二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爻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辟卦为君,杂卦为臣,四正为方伯,二至二分寒温风雨,总以应卦为节。
现在专言《坎》《离》《震》《兑》四正卦。惠栋《易汉学》引《易纬•是类谋》云:
冬至曰在《坎》,春分曰在《震》,夏至曰在《离》,秋分曰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气(农按:气者,节气也)。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岁有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六十而一周。
“冬至”云云即指孟氏所谓“二至二分”。“卦气”说主旨是以四正卦《坎》《离》《震》《兑》主四时,即一年四季:《坎》主冬,《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再以此四卦的二十四爻分主一年二十四节气。即:《坎》卦初爻主冬至,九二主小寒,六三主大寒,六四主立春,九五主雨水,上六主惊蜜;《离》卦初爻主夏至,六二主'小暑,九三主大暑,九四主立秋,六五主处暑,上九主白露;《震》卦初九主春分,六二主清明,六三主谷雨,九四主立夏,六五主小满,上六主芒种;《兑》卦初爻主秋分,九二主寒露,六三主霜降,九四主立冬,九五主小雪,上六主大雪。
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初候”“中候”“末候”。因每个节气为十五天,故每候主五天,则又由二十四节气推衍出七十二候。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sp/9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