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天道就是自然而然,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化万物而生生不息,全是气的聚散。有形生于无形,死则返归于无形。人道就是调和顺应,随机适应。这就是大道。
《庄子》所记载孔子向老子学道之事,大大丰富了《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学道内容不足的问题。请回忆一下,老子向孔子讲了些什么呢?一是“天运”,即讲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说明天道即自然之道,属于自然科学。江林昌先生认为,“仔细分析《老子》书里的‘道’, 都是从太阳循环的角度立义和生发。
其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宇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曰反。’说有这么一个‘物’,在天地之前产生,它独立运行而不改变方向,循环周行而不停息,它是天地之所以得以产生的根源,老子给它定名为‘道'。
‘道’的运行,由近而‘远’, 但远行之后又‘返’回来了。这个‘道’不正是太阳及其循环运行吗?”0二是“天道”,因自然而言人为,倚天道而谈人道,强调人道要法于天道。如《老子》第土十五章说:“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三是“天地”,讲夫人合一,“忘已” 而“人于天”。请参阅《老子》第五、六、七章所说“天地之间”、“天地根”、 “天长地久” 等内容。四是借田子方之口,讲至人道境,阐明天人合一的情景。如《老子》第七十三章、七十七章、八十一章所说的“天之道”、“ 人之道”、“圣人之道”。 郑鸿先生在《老子思想新释》一书中对此有明确归类,读者可以参阅。江林昌先生认为,《田子方》 一节所记老聃给孔子的将话,就是描述太阳所作的阴阳循环运动,“肃肃是清冷的样子,赫赫是盛热的样子。太阳行于天,故赫赫;行于地,故肃肃。由于太阳是在作不断的循环运动,于是产生了阴阳的转化:天上的太阳原是从地底运行而来,故曰‘赫赫发乎地';而地底的太阳则是从天上西降而下,故曰‘肃肃出乎天'。太阳的运行还与月亮的出没相对应,所谓‘日改月化’;结果有了‘消息满虚,一晦一明’的自然景象。世界万物的死生都有此发生,终始循环没有穷尽,即所谓‘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孔子据此概括出著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五是“知北游”,日“知北于玄水之上”,点出道化的关键在于“水”的气化,气是生成万物的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正是老子“上善若水”而“几于道”的思想。玄,黑也,北方之色,肾主水,“玄水” 即指北方的水、肾水,这是生命之水,所以老子特别重视这个“玄水”,人们称之为尊柔。其实老子最重视的是天道,是崇阳。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称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总而言之,老子讲了一个天道,讲了一个人道,讲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强调人道要法于天道。天道部分涉,及人对自然环境应该如何处置。老子的观点是,大自然是无已(忘己)、无私和无为的,它生万物而不居功。人道部分涉及人与人如何相处。他主张牢守中坚(《老子》 第五章)。关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则强调人道法于天道,依顺自然之道。老子的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孔子晚年的思想,这全体现在《易传》之中,陈鼓应先生在傷传与道家思想〉》一书中言之详尽,读者可详细参阅。
庄子作为老子的再传弟子,对老子思想有继承也有发挥,所以人们把《庄子》 一书列为道家作品,称老庄为道家学派。可是,孔子亲自向老子学过道,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就不能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吗?孔子作《易传》写进一些他所接受的老子道家思想,难道就成了道家作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这可从马王堆出土帛书《易》 得到证明。帛书《要》里记载:
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察也,吉凶之[门] 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 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摘曰产。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之始也吉,亓(其)冬(终)也凶;损之始凶,亓(其)冬(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意,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之于天地也,此胃(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 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请(情) 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也,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 不读百遍,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胃(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请看,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不是天道自然观?是不是讲人道要法于天道?这与孔子《象传》 释损卦曰:“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释益卦日:“益, 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是不是吻合一致?能说这是道家作品吗?不是,这是地地道道孔子儒家作品。所谓“与时借行”, 即与春夏秋冬四时偕行也。所谓“损刚益柔”, 即损阳益阴,指秋冬也。所谓“日进无疆,天施地生”,指春夏也。
依汉代“卦气”说,益卦居正月立春“东风解冻”、“蛰 虫始振”之后,敞“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损卦居七月立秋后“白露降”、“寒蝉鸣”、 “天地始肃” 之际,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正如《杂封》所说:“损益, 盛衰之始也。’
孔子得到老子的真传,其核心内容有三:其- -是前文说到的“道法自然”。其二是“无为而治”。孔子说: “《易》无思也,无为也。”(《系辞传》) 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颂扬大舜无为而治的精神,就是主张无为而治。如何达到无为而治呢?就是任用贤者。《大戴礼记.主言》说:“昔者舜左禹 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董仲舒说舜“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汉书.董仲舒传》)刘向说:“王者劳于求人, 逸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郑玄说:“孔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言任贤故逸矣。” 恭己,就是强调自我修养。正南面,就是正坐君位。人称孔子为“素王”。孔子早年四处奔走为做官,是有为而治。五十岁向老子学道和“五十以学《易》” 以后,懂得了无为而治的道理,于是就认真教学, .造就七十二贤人,以辅国君治天下,以达到他尊舜无为而治的目的。其三是贵柔。《论语.雍也》 说: ““知奢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罕》 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对此(孟子●尽心上》说孔子“观水有术”,《街子》 记裁了孔子的观水之术。《荀子.宥坐》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日:“夫水, 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沈沈乎不湄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荀子.王制》又引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参见 孔子家语》)孔子为什么要观水及重视水呢?因为“水几于道”,水中含有他所追求的道德原则。孔子并将这种“贵柔”精神贯穿到《诗经》三百篇中,因此儒家学者才能从《诗经》中概括出诗教的原理是以“温柔敦厚”为本的精神。而且这也是孔子大力以身作则推行的“温良恭俭让”精神,如《礼记.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其后发展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和中庸、叶舒宪先生说“中庸如水”,甚至“中和”都是水的哲学。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