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在《系辞传》中,圣人和君子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圣人往往是指创制《易经》的人,君子往往是指学习《易经》的人,这是它特殊的用法。“有为”和“有行”,如果分开使用,似乎意义分别不大。但是连接在一起用,意思就有很大的不同。所谓“有为”,就是为于内,以个人进德修业为主;所谓“有行”,就是行于外,甚至行于天下,这是指对外行动,自己身体之外,对别人、甚至整个国家的行动都叫作“行”。这种分别,最晚从三国时代的虞翻开始,已有这一看法。虞翻认为,所谓“有为”,是代表国家的封侯,是国内之事;而所谓“有行”,是指行军,是国外战争攻伐之事。这可能是从远古时候的文化思想习惯来解说的。所以后来注家就认为,“有为”为于内,是个人的事;“有行”行于外,是国家之事。这一意义今天还沿用,例如说某人是有为的青年,什么是“有为”?他有行动了没有?相信当我们说他有为,并不以为他已有成就或者有作为。通过这两句,应当明白中国文字的意义很多时候很精密,只不过我们没有细心分析,就好像差不多,只要我们严谨分析,就发现其意义原来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君子,无论他利用《易经》作为个人对自己迸德修业也罢,或者作为对外有所行动也罢,要“问焉而以言”。
“问焉而以言”,“问”就是询问,他会向蓍草询问,我的行事方法是否合理?未来吉凶何如?“而以言”,当中“以言”两字令人头痛。照字面解释,应该是我们向蓍草询问,用我们的言语说出我们要做什么事,请神灵指示我们未来的吉凶。这样解释应该是很合理的。但是朱子认为“以言”两字,应该是上面所说的“以言者尚其辞”的“以言”。向它询问,请它选择出我所希望得到的理论,即是合理的理论、辞句来指导我怎样立言、怎样建立理论。这样就将“以言”的意义丰广了。后世的注解家大多同意朱子的说法,但仍有一部分的注解家不同意,
例如清初的陈梦雷,他主编的类书叫作《古今图书集成》,是今天许多人,特别是研究科学、学习术数的人都欣赏的大丛书。他还著了一本书叫《
周易浅述》,很受到国内学者的称赞,原因是当时国内出版注解《易经》的好书很少,他又说得扼要清楚,结果就成为一本极为有名、极为畅销、极多人阅读的一本《易经》注解;甚至陈鼓应教授也对它推崇备至,周振甫教授译注的《周易译注》(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版)亦采用其说极多。不过这本书并非如此伟大。当时陈梦雷被贬谪到中国西北,手上的参考书不多。他只凭他的学问、阅历来补充,因此难免孤陋寡闻,说得虽然通达,但是不够深人、准确。因此,清人对他的赞扬不多。但是经过最近国内的吹嘘,结果如你研究《易经》而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说你学识不足。虽然我说它不是最高级,但相比今天的《易经》白话注解,却是极髙级,而且印刷精美、字大悦目易读,因此推荐各位阅读。他反对朱子的说法,他说“以言”是从口中说出,向神灵询问要做的亊未来如何。这两个说法,各位可自行考虑哪个正确。
“其受命也如向”,“向”和“响”相通。注意,“音”和“响”的意义是不同的。“音”是声音的来源,“响”是声音的回声,所以“应声回答”就是“响”。“其受命”,“受”是接受,“命”是人类的命令,即向蕃草求卦的人,询问蓍神他的未来情况,蓍神接受了人的询问、命令,就好像听了声音之后,自动产生回响、回应。
“无有远近幽深”,“无有”即是无论、不论。“远”可从空间和时间来说,空间就是指远方、整个天下,时间就是指未来的亊情。“近”同样可以从时间和空间来说,如果从空间来说,就是指附近、甚至身边,如果从时间来说,就是指目前、或者是很接近的时间。“幽”是幽暗不明,指任何事情尚在微不可见的状态,就叫作“幽”,即事情最初的阶段。“深”,正如水深时,我们看不见水底的事物,在这里是指事情的真假或人心的真伪。无论它是在远方或者是在身边、它是现在或者是未来,无论它的事几(机)多幽隐、或者它的是非真伪、或者人心的真伪。
“遂知来物”,这个“遂”字,传统解释为“于是”,“来”是未来、将要来的,“物”就是事物、事情或者物件。整句是指都能够知道未来事物发展的情况如何。近人说这个“遂”字在古代有特殊的用法,等如“遍”、“普及”的意思。“遂知来物”,就是普遍地、完全地知道未来任何亊情发展的情况。但是由于下面还有几个“遂”字,例如“遂成天地之物”、“遂定天下之象”,那是否可同样用“遍”、“普及”来解释下面这两个“遂”字?似乎未必可以。所以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解释为“于是”,似乎合理一点。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如果《易》书不是具备了最(“天下”有“最”之义)精妙的内容和道理的话,“其孰能与于此”。“精”字不是指多,而是指很少的文字或类象却蕴含着极为众多、深入、精妙的内涵,尤其是指道理而言。这是指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周易古经》的文字、卦象虽然少,但却都是最精粹、最具普遍性的,所以能够通过少数文字事类解释说明无限多的事物,所以就叫作“精”。“至精”就不单只是精,而且是精中之精。因此,约五千字和有限的卦爻象,就能够反映一切亊物。“孰”本指谁人,现在引申既可以指人,亦可以指任何书籍。“与”字,孔颖达解释为参与,后世解释为及、比得上、达到。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道理能够与《易经》相比呢?这个“此”字,就是指《周易古经》一书。这里说出了《周易古经》本身有“至精”的德性。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