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

2015-06-0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这里的“易”字,指只有约五千字的《周易古经》,“圣人”指最伟大的人。在《周易古经》这本书中,蕴含了圣人最常用的四种“道”,即四种高级的行事哲理。

  “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四项我们简称为“辞、变、象、占”。这四个字请各位熟记。

  “以言者尚其辞”,“以”就是利用,或者根据。根据《周易古经》发表言论、建立理论的人,“尚其辞”,“尚”就是崇尚、采用,“辞”就是文辞。这里的文辞,指《周易古经》的卦爻辞,尤其是爻辞。所以朱哀直接把这个“辞”字解作“爻辞”,解作“卦辞”亦勉强可以。明朝有一本今天非常流行的《易经》注解,就是来知德的《周易集注》,他认为“辞”字只指卦辞来说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最流行的《易经》读本,所以请各位注意,不要采用他的说法。这句是说要采用《易经》的言辞作为言论、理论根据的人,特别崇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有道理的,例如最明显的是,《系辞下传》第一章就说到“圣人之情见乎辞”,圣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在《易经》的卦爻辞当中。甚至我们快要读到的《上传》第十二章,亦说到《易经》能够“尽言”,即能够通过《易经》的文字尽最将圣人的意思表达出来。既然《易经》的文字表达了圣人的思想,当然就能够作为言论、理论的根据。这是否《系辞传》作者一人的私言?肯定不是。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曾提到人要有恒心。他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思是尽管要当一个巫医(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病的人),没有恒心去学习也做不了。接着,他引用《易经》恒卦九三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最后说“不占而已矣”。当孔子说到恒心时,就引用了恒卦的九三爻辞,藉爻辞说明恒心之重要。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易经》是不应该注重占筮的,所以到了他的后学荀子,特别强调“善为易者不占”,善于学习《易经》的人不需要占筮。真正明白了道理,你就知道未来亊情的后果,何必要占筮?于是就发展了《易经》的义理,慢慢排除了迷信的部分。

  那么引用《易经》作为事理的根据,是否从孔子才开始?不是。至少到了春秋时代,《易经》虽然仍然用来占算祸福吉凶,但有识之士已经将《易经》的辞句变成了道德教训、人生行事的格言。记载春秋史事的《左传》已经有所讲述,我们随便举一例,各位体会一下,自然就会明白。例如鲁昭公三十二年,那一年鲁昭公客死于外地,它记载了晋国对这历史車件的看法。这件事的缘由是什么呢?鲁国除了国君有权外,执政大夫季氏同样有大权。可能鲁昭公所作所为有问题,结果季氏驱逐兽昭公出国,另立新闰君。就在这一年,鲁昭公死于国外。这当然是大事。晋国当时是簕主,为了这件亊,执政的大夫赵简子就请教史墨,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史墨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永恒在变动之中,君主变成臣子或臣子变成君主都是常态,正好比夏商周三代君主的后代,现在都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他引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一句“高岸为谷”(高高的陆地陷落变成山谷),“深谷为陵陵”即丘陵,深谷又会上升变成一座小山)。大地的地貌会由高变低,由低变高。地是如此,天也一样。他提到《易经》的大壮卦,“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左传》鲁昭公三十二年),这个雷天大壮卦,反映了天道亦是如此。为什么?天高还是雷髙?肯定天高于雷。但现在雷在天之上,可见宇宙的节物永恒在变化之中。尊贵的变成卑贱,卑贱的变成尊贵,这是“天之道也”。

  孔子所说的是“人之道也”。其实到了春秋时候,巳经从只注重天道,开始注重人道。通过上述一例,可知到了春秋时代,《易经》不仅变成了人生的规律、道德的教训,甚至已经进一步变成用天道来解释人道的规律。所以《系辞传》继承了春秋学术思想的传统,用《易经》解释天道、人道、地道,这是人类思想的发展,并不是《系辞传》的作者胡乱想出来的。各位,史墨在这里不是预测未来的祸福吉凶,而是讨论一宗事情,根据这个理论来说明鲁昭公为什么有此下场。世世代代的鲁国君主不关心民众,而季氏世世代代关心民众,所以兽国民众只知有季氏,早就忘记了闰君,虽然他们的国君被驱逐出境,另立新君,人民都认为是正常合理的。因此,这件事本身来说是正常合理。它亦说出了在中国、尤其是儒家,并不是统治者的帮凶,统治者做得对,可以继续做;如做得不好,在下的人推翻他,乃“天之道也”,是合理的。所以各位不要误会中国懦家没有良心,而是极有良心。只是

  我们现代人自己没有良心,以己比人,也以为古人没有良心,其实是我们自身品格有问题。这个例子就是“以言者尚其辞”,指《易经》的语句,变成了我们言论、理论的根据。

  “以动者尚其变”,“动”就是行动。根据《易经》的道理,有所行动或者希望有所行动的人,“尚其变”,崇尚《易经》所指示的变动之道。“变”字的低层次,是指卦爻。《易经》占筮数据有四个可能性:六、

  七、八、九。“六”就是“老阴”,“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八”是“少阴”。由少阳开始变,是变向老阳,变化少。好比由少年变向老年,变化不太多,因此《易经》不以少阳少阴为变,认为它变化小。但老阴变少阳,阴变为阳,或者老阳变少阴,阳变为阴,变向相反的事物或性质,变化就大了。因此,当我们利用《易经》求到的爻,要知道不变爻暂时不变动,是指事情暂时没有大变。见到九或者六,即老阳和老阴,就是变爻。例如以这个雷天大壮卦来说,如果初爻变,就变成另一个卦,那就是恒卦。初九阳爻变为初六阴爻,是即时变化了。现在这“变”字就指爻的变动。由爻的变动,指出我们由目前的状况转向另一状况。因为是转向另一状况,就有不同,不同代表了变动。所以通过这个爻的变,就可以知道未来怎样变。最初只好像查表一样,哪一个爻变,就查那一爻的爻辞怎样说,就知道怎样变。但是,到了《十翼》的时代,或者是阳变阴,阴变阳;或者是阳继续是阳,阴继续是阴;或者说阴要很长久才变阳,阳要很长久才变阴。总之,事情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循着这种想法,再推前一步,宇宙万事的变化,都可简化为阴阳变化。如果我们明白阴阳变化的规律,细心分析任何一卦,卦中六爻阴阳的性质、阴阳变动的可能性,将来会变至什么情况,那种情况用阴阳学来解释是好是坏?会是什么一回亊?那我们就可知道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初级的就是查变爻爻辞,大壮初爻变,就査大壮初九爻辞,看爻辞怎么说,籍此知道未来。但如果进一步知道阴阳变化,掌握这个规律,你就能预知未来的变化,天地万物以至自己和他人的变化都能够明白,这是易学后来的发展。这句是说如果注重行动的人,就崇尚《易经》中所说的变爻、或者阴阳变易的道理,就可凭藉它作为行动的根据。但最初文意只是指低级的占筮而已。

  “以制器者尚其象”,“制”就是创制,“器”就是工具,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工具,具体的器具就叫作“器"。如果注重创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器具的人,就崇尚体会《易经》的象。所谓《易经》的象,最简单就是指《易经》两种不同的符号:阴和阳的符号。当阴阳符号组成三画卦的时候,这些符号就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当它组成六画卦时,它就根据三画卦的类象,再产生复杂的类象。这些象就变成了那个卦最重要的精神和性质。换言之,六画卦的卦象,我们已经说过,最初可能只是对具体事物形象的蓽写。再进一步我们探求同类事物背后共有的最基本、最关键的道理,这就叫作“道”,即规律。因此,这个象既有表面具体形象的象征華写,更重要的是“象其物宜”,将这件物件最重要、最有特色、最关键的性质和背后的规律,通过这个抽象的符号反映出来,这就是象。创制器物,最崇尚这些象。《系辞下传》第二章整章都是说“观象制器”,观察《易经》六十四卦卦象,体会它的原理,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有用的器物,其中还罗列了十三个具体的例子。这些具体的例子有些说得有道理,有些说得比较勉强。有很多古注已指出不要执着符死。

  到了民国时代,疑古派的学者如顾颉刚、胡适等在内,则过火地认为“观象制器”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他们提出的理由很简单,《易经》的卦象都是摹写实际已经存在的事物,然后将事物抽象化变成象而已。物件创制发明在先,《易经》的象应该是后出的。现在颠倒了,将先发明了的事物说是根据《易经》的象来发明,相反你应该说《易经》的卦象是根据已有物件的形象華写的。因此,他们把“观象制器说”看得一钱不值,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其实这可说有道理,亦可说没有道理。为什么?《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最初是否都是華写实际的物象?相信不是。因为《易经》有些象是真实存在的,有些象则根本没有可能存在,例如谦卦,地中有山。实际大地上,有没有地中有山?似乎很难找到,有也可能是特例。《易经》的六十四卦卦象,其中一部分的确摹写真正的物象,但大多数卦象是没有物象可以比附的,只是藉卦象说抽象之理。所以唐初的孔颖达早已说明白了,《易经》的卦象其实分为两类;一类叫作“实象”,一类叫作“假象”。“实象”就是《易经》六闽卦所反映出来的物象是天地人间所有的,而“假象”就是天地人间没有的,或者是现在没有的。但为何《易经》的六十四卦要用这些“假象”?因为要“假象以显理”。这句话不是孔颖达说的,而是后人补充的。意思是假借这些象来将深奥难明的道理表达出来。例如地中有山的谦卦,虽然没有这个象,但通过这个不存在的虚象,显出高大的髙山降到地下,以象征谦逊,这就是“假象以显理”。

  明白《易经》实象不多,多数是“假象显理”的话,又假设这些象在三四千年前已经有了,当时可能还没有这些发明,因此,当有人看见一个卦,例如这个涣卦(见图)。“下卦”是水,“上卦”是风,风吹水可能没有意义。但这个“上卦”本身也代表木,卦象是木浮在水上被风吹动,于是可能从此“假象”得到灵感,创制出船只。例如中闰第一次得到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得奖人李政道、杨振宁教授,他们当时看了西方拉波特(OttoLaPorte)的“选择定则”,说当中铁的分子本身比例是恒定的,即比例不变的。《易经》的原理总是说任何事物是由多到少,或由少到多,永远在变动之中。《易经》的卦,是否每一卦都是平均的三阴三阳?不是的!有一阴五阳、有五阴一阳、有二阴四阳、有四阴二阳、有三阴三阳等,比例是经常变的;没有理由铁的分子的比例是不变的,用《易经》的理论来看就不对了。西方没有人这样想,但李政道、杨振宁妙想天开,运用《系辞下传》“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的理论,于是两个“傻子”勇气十足,用中国的《易经》的哲理来指导科学研究,结果令拉波特的理论出现问题,他们因而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你能说《易经》的哲理后于李杨二氏吗?你能否认《易经》没有给人创制事物的意念或灵感吗?高级事物是理论,低级事物就是具体的事物。李杨二氏的科学创见是否可作为“观象制器”的高级事例呢?

  各位循着这例子,很多《易经》的卦所象征的理论,神而明之就可能给你灵感或想法。任何学问、任何发明,最先可能是心中有一个信念或想法,它指导你去发现真理或发明亊物,你跟着它一直去做,可能发现科学的真理或者发明新的事物。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的指导,他很难有所发现或发明。那些思想我们可说是文化。文化变成你思维的一部分,你了解宇宙人生都是用了它;此外,你的科技发明也是用了它。所以任何民族的科学发明都是有主观成分的。这个民族发明这一类发明,那个民族则发明另一类发明。甚至以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教授的发明、发现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各自有不同的体系。原因是你的思维决定你注意什么事物和用什么方法和观点解释问题。这些就是高级的“观象制器”。

  此外,当我们将这个卦象由具体的物件变成抽象的原理,很多时候对那件枣物的性质规律的描写,可能较原来的事物更完整、更合理,这就是所谓“象其物宜”。因此,如果我们的聪明智慧真是能够掌握这个较原来物件更完善的规律,至少可以改良该物件,甚至利用那件物件来推陈出新。这是今天科学家都认识的道理,只不过他们带有偏见,以为《易经》是迷信、是垃圾,所以才吹毛求疵,认为“观象制器说"有问题。如果你一定要这样说,那《易经》当然是垃圾。但如果虚心从不同角度去看,认真地去了解《系辞传》,可能就不会说出这些话。因此,这里说有道理,但不是全部有道理,而是不无道理。

  “以卜筮者尚其占”,这个“卜筑”的“卜”字,严格来说用得不好。因为龟才叫“卜”,麥应叫作“筮”。但古人不严格分开。今天学术严谨了,新派严谨的学者都避用“卜卦”两字,只说“占筮”而不作“卜筮”,用“占”字不用“卜”字。“卜筮”虽然是传统两千年的用法,但各位留心看看,后来严谨的易学家,即由宋朝到淸朝的学者,其实已只用“占”字。但在这里就可能是“龟卜”、“筮占”并举,尊重传统的龟卜,所以叫“卜筮”。这句是说利用古老的龟卜和周朝新兴起的占筮的人,“尚其占”,就特别崇尚占和卜的结果。“占”就是指卦辞和爻辞。

  各位注意,这里已经将原本《易经》只预测未来的功能扩展到多种功能,例如“以言者尚其辞”,这是以《易经》作为理论的根据,和预测未来无关;“动者尚其变”,勉强可说与预测未来有关;“制器者尚其象”,和预测未来无关。因此,至少已经将《易经》原本只是占筮的功能减弱了。如果我们再从后世发展之义解说“动”就是指阴阳变动规律来说,《易经》原来占筮的功能只占四分之一了。儒家的《易经》或《十翼》作者便这样将原来的《周易古经》提升成为伟大的宝典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73.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孔子作《易传》:文献与考古记载
《中庸》《易传》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是谁写的?前人关于《易传》著作年代
《子夏易传》中的相应说
相应说 :《易传》中的相应感应说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