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2015-06-0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枋而后挂。
 
“分而为二以象两”,将它分成两份,象征“两”。这个“两”字,象征两种对立的亊物。在易学来说,即象征阴阳对待的两样事物。所有宇宙的事物,将它提升概括,最后可变成两种相反相成的力贵、物质、甚至物件。如人类的男和女就是“两”,提升到阴阳也是“两”。因此用“两”字,是象征广泛地将天地万物分开、划分为二的意思,犹如太极变成两仪,只不过在这里它没有明文说是两仪,一直到了后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的时候,用了春夏秋冬代表“四”,我们通过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知道可以将“两”代人比较具体的节物。而在《系辞上传》下文,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段,因此我们把它代入这里,这个“两”,就是后文所说的“两仪”。“仪”字是匹配的意思。“匹”不是指两样相同的事物,而是两样相反相成的事物才叫作“匹”。好像说一男一女,刚好大家的条件、兴趣、年龄等类似,因此我们说他们是最好的匹配。两个女或两个男不是匹配,一男一女才是匹配。“仪”就是“匹”,指两件相对的事物,阴和阳的互相匹配,这就是“两仪”。运算的方法是,随手将四十九根蓍草一分,分成两堆。唐初的孔颖达说左右手各执一堆,左手一堆象征阳、是天,右手一堆象征阴、是地。前此四十九根蓍草混合未分时,等如太极浑然一体,现在变成阴阳两气,即两仪。但高亨教授就说将一堆横放在上面,上面代表阳、代表天;另一堆则横放在下面,下面代表阴、代表地。这亦合理,因为从理论说这是对的,所以你可以横分置于左右,或者纵分罝于上下,都可以。但两手各执着一堆则太麻烦了,计算时放下它、再去计算似乎很笨,倒不如分开两堆,放在左右或者放在上下,比较方便,也合理一点。但原来孔颖达是指用两手各执一堆的。
 
“挂一以象三”,“挂”指悬挂。孔颖达的说法是在右手这一堆中,随手取出一根蓍草,放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中间,用小指挂着它。这就是“挂一”。高亨教授则说,倒不如竖直放在中间,横放不顺,不如直放,“以象人立于天地之间”,于是将薈草竖直放在横放的上、下两部分中间,这就是“挂一”(《周易大传今注》,齐魯书社,一九九八年版,页三九五)。原来是从右手象征大地的那一堆中拿出一根,放在属于左面的阳处,象征大地生出人(万物)后,继续由天的阳气激发它、供给它生命力。因此,人是在天地之间。但髙教授认为在上面一堆取出一根放在中间,意指天始生人(万物)。其实天生人,或地养人都有道理,只要你自己相信便可以了。但记着取自右手一堆的,以后就取自右手那一堆,不要这次取自右手那一堆,下次却取自左手那一堆,要知取自左或右都有理论根据,但不要违背自己一贯的主张。“以象三”,象征三。“三”是象征三种不同的性质或不同的事物。例如我们刚才说,老子叫作“阳气”、“阴气”、“冲气”,儒家就叫作“阴气”、“阳气”、“中和之气”。如果我们扩展其义,将宇宙事物分为三类,就更简单了。说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说到颜色就有三原色。或者再引申,说到物质有固态、气态、液态。任何亊物都可以将它分成三态,意思是将事物笼统地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域。古人就简单地分成天、地、人,象征三种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基本属性,《系辞上传》称为“三极之道”,《系辞下传》叫作“三材”,后来则称“三才”。拿出一根番草放在天地中间,象征宇宙是天、地、人共同组成的。如宇宙没有人类赞美宇宙的伟大,没有人参与宇宙的运作,宇宙也未免太寂寞和可怜了。因此,最渺小的人类其实是最伟大的。可能整个宇宙的生物,只有我们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而已。虽然“绿岸公式”(根据太空公署的推算结果得出)说宇宙中有无限数目的智慧生物,如科幻小说中,常有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故事,但一直到今天,我们的科技还没有探测到哪里有高等智慧生物。整个宇宙可能要靠人类去赞扬,所以古人说天、地、人是“三才”,是有道理的。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是阅持,这是《说文解字》的解释3“阅”即细心阅读,“持”即用手拿着。细心地观察这些蓍草,逐四策、四策的拿着和分开就是“揲之以四”,以四为单位来分开蓍草。首先是数左面的一堆,即天的一堆。如果两手执着,就先放下右手的一堆,用右手去数左手的一堆。如果今天或高教授的做法就简单了,两只手一起数,上面或者左面的一堆,逐四、逐四地数。数到最后一堆,我们就叫“余数”。以今天的常识来说,如它是四,我们不当是余数。但在《系辞上传》来说,无论它是一、二、三、四,都叫作“余数”。用“四”来分,将宇宙分成四,是象征着一年划分为四,即“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以象四时”,说出了这种方法是根据宇宙的历法规律,作为演算卦爻的规律。为什么要根据天地的规律?因为天地的规律有循环重演的特性,通过规律,将来的结果,是可以预先推测的。规律显示有这样的因,就会有这样的果。正好比看见冬天,你知道春天快要来临。到了秋天,跟着便会是冬天的降临,穷人就惨了,快会受到寒冷的威胁。所谓预知未来,根本就是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你明白规律,就知道未来,而不是神灵告诉你,亦不是神灵惩戒你或者奖赏你,你拜神与否都是有福,甚至骂神仍是有福,而你求神可能一样有祸,因为规律就是如此。于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另一种宇宙人生的规律,并且可以用这一规律来预知未来。所以太极
是宇宙的原始本体,分为二是宇宙必然发生的结果,变成三、变成四同样是宇宙必然的规律。“四”在此实指四时。
 
“归奇于枋以象闰”,这个“奇”字,三国时候的虞翻说是指“挂一”那根蓍草就是“奇”。但是孔颖达和后世的注解家,多将这个“奇”字解作余数3结果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最关键解释。
 
北宋大哲学家张载的《横渠易说》是研究《易经》的一本经典著作,他继承了處翻的说法,提出了“奇”就是“奇”、“枋”就是“枋”。“奇”是指挂在手中的那一根。“枋”是指逐四、逐四数到最后的余数。“奇”是一样亊物,“枋”是另一样亊物。两者都可以说是余数,是一根的余数,或是一、二、三、四根的余数。这些余数就叫作“归奇于枋”,是说将这最初拿出的一根,放在数到最后的一堆余数之中。“以象闰”,说明这是根据中国历法治闰月的方法来运算蕃草的。
 
“五岁再闰”,中国的历法,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叫作“气盈朔推”。什么叫“气”?气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真实反映了一年气候变化的历法。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日数,平均分为二十四节气。它真正反映了地球的寒温和棺物生长的情况。这种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历法,它和真正的太阳年是一致的,甚至比懦略历(JulianCalendar)更为准确。因为它真正反映了一年四季十二月实际气候的变化。而所谓“朔”,就是“朔望”。“朔"是初一,月亮没有光芒的时候;“望”是说月亮与人类互相对望,即是十五或十六日,是月亮最岡最亮的一夜。因为一说到“朔望”,就不是以太阳为标准,而是以月亮作为标准。月亮的每一个循环是二十九点五四天左右。因此,我们的大月是三十天,小月是二十九天,一年的数据是三百五十四天多一点。实际一年有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二天。各位请留意这两个数据,“气盈”是过多,“朔虚”则是少了一点。各位看看气盈和朔虚之间,是否相差十一天?为何中国又说一年三百六十天?将两个数据加起来平均,就是约等于三百六十天。超过的减少,不足的增加,这就是我们历法的来源。正是因为阴历每年实际少了十一二天,三年就少了三十多天,要置一个闰月;五年差不多有五十多日,要置两个闰月;十九年就要置七个闰月,而日、月就刚好回复到原点。各位都知道西历和农历的生日不是年年符合的,但每隔十九年之后,就会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的西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回到同一天,但如果你碰到儒略历加一天或减一天,你的生日就可能有一天的差距,就是这个原因。
 
“归奇于扰以象闰”,这句话其实有很多问题。张横渠(张载)的说法是“奇”、“枋”是两回事,但是朱子承孔颖达之说,认为“奇”也是余数。与他同时的了不起的易学家,叫郭雍,他的父亲郭忠孝同样是有成就的易学家,则接受了张载的说法。郭雍继承了父亲的说法,写成《郭氏传家易说》,写得非常好,尤其是《系辞传》说得特别好。各位如果研究《系辞传》,参考这本《郭氏传家易说》,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启发。他坚持张载的说法,结果朱残与他展开了一场学术辩论。平心而论,既然叫作“奇”、叫作“扰”,应该当作两件事来处理,至少从文字上来说是合理的。因此,虞翻和张载的说法较合理一些。但是如果跟随张载的说法,由于奇是“挂一”,就出问题了。因为下面的文字说是“故再枋而后挂”,意思是要经过再次罝闰、再挂一,所以朱残认为计算法,一变、二变、三变都要挂一,但张载认为只需要第一次挂一,第二、三次就不用挂一了。结果有人做过统计,不挂一得出的数据太麻烦了,不知如何处理。所以通过实际的统计,令人知道跟随文字表面意义解释,张载所说的方法,第二、第三变不挂一,直接从分二开始,得出六、七、九的数据比例非常不平均,令人难以处理。因此说到实际,朱熹的说法是更合理的。所以南宋之后,大都跟随朱熹的说法,不接受张载的说法。故我现在依照朱崁的说法,免得各位混乱。
 
“五岁再闰”,我们知道闰月是五年两闰。究竞在筮法上以什么象征五年?我们说挂一,就象征一年;接着揲左,象征一年;枋左,象征一年;揲右,象征一年;然后枋右,象征一年。五个步骤加起来就象征五年。然后将挂一的余数,枋左、枋右的余数当作一堆,就象征两个闰月。
 
“以象闰”是指什么?原本太阳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你现在勉强说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分为十二月是一个太阴年,是否少了十一天?把两年各十一日的余数留到第三年,第三年亦有余数十一日,加起来才变成闰月,五年便有两个闰月。每年剩余的十一日就是太阳年减太阴年的余数。笟法中两个数据,一个是挂一的数,一个是两次揲四之后的余数,便象征两个闰月的余数。这其实可说只是勉强地解释而已,不过是说明这个计算法是利用五年两闰来象征筮法的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的演算过程是以历法为依据的。
 
“五岁再闰,故再枋而后挂”。刚才是第三步,只是完成左面的揲、枋而已。因为五岁再闰,因此,要将右面的那一堆数过了后,将右面的余数也要拿走,才算是完成历法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将整个过程与天文历法配合。说明它是科学,不是迷信,得出的数据也就是科学的。当然我们矜来不是,但《系辞传》的作者希望用理性来说明筮法是根据天地日月运行变化的规律,而不是神灵的恩赐和惩罚。至少古人有这样的想法,是伟大的,是将鬼神的赏罚变成了自己做了什么事就有什么后果,于是将《易经》占筮从原来的迷信提升为自然规律的蓽写了。
 
“再枋”指需要将揲右的余数再次枋在手上,即揲右后,将右面的余数枋在左手的第二、第三只手指之间。我们后世感到麻烦,就随手放在不要的那一堆中。“而后挂”,然后第二次演算时,又从“挂一”开始。这个“挂”字,就是指第二次运算的再“挂一”。还有人认为这个“挂”字其实和“卦”字相同,意思是再次演算这个卦。换言之,经过这个四度运苒的过程,才产生一变;要经过三变,然后求出一爻。所以它并不是演算的完成;还要经过两度的演算,才得出一爻。这点留待下面再解说。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67.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是类谋》
《稽览图》卷下(一)
孔子作《易传》:文献与考古记载
《中庸》《易传》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是谁写的?前人关于《易传》著作年代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