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东汉王充以后的岁月里,回到传统命理学最初的探索者如何来面对关于自然之气的探究和描写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尽管在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了古老中国的五行、八卦、阴阳三大文化的大融合。但以上所述由历史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之气的两种不同的探究和描写路线-一《周易》路线和阴阳五行路线一仍依然存在,虽然它们不断地从时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中获取新的营养来丰富自己,虽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0,其理论内核也日益接近,但是它们还保持着各自的特点而向前发展肴。因此,对于初期的命理探索者来说,他们而前有两种可供使用的分析和描写工具一卦爻符号模型和干 支符号模型。究竞选用哪一种呢?
那些最初探索者显然是选取了干支符号模型,作为建构传统命理学大厦的柱石。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这里试作分析。
首先,在汉代的宇宙图式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基本的间架,但总的来说,时间结构是统率空间结构的,空间结构是随时间而流转的。在时空观念上,东方的占代中国跟西方的古希腊有很大的差异。这跟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有着深刻的联系。
养育中华民族的是相对封闭的大陆型自然环境(或可称为“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殷人最早居住在山东半岛,经过几次迁徙,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殷墟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黄河中游是商文化的中心地带。周人崛起于陕甘高原,又在泾渭平原得到发展,进而东进克殷,经营雒邑,雄视中原。自春秋到战国,中华文化的范圈进一步扩 大,其地理位置大致包括秦长城以南,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然而,对于这个文化的核心地带来说,它的北面是蒙古戈壁,再北更是难以逾越的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它的西北是万里黄沙;西南是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东边呢?是浩瀚无际的大洋一太平洋。这使它跟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但就内部环境来看,它地处北半球温带-暖温带地区,幅员开阔,江河纵横,占有完备的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而且,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土壤和植被也远较现在优越,自然灾害的频率也低,这为农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回。这就产生了中华古老的大河-农业文明。由于这种春耕、夏锄、秋收冬....春华秋实,斗转星移,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祖,自然对时间的观念更注重些。就如《尚书.尧典》上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事。”一注重时间, 把时间看作是安排政事、祭祀、农事等各种活动的重要条件。事实上,我国古代历法的辉煌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对比,处于南欧地中海的希腊半岛以及邻近岛屿上的古代希腊,负山面海,腹地狭窄,海上贸易显然成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跟这种海洋一商业文明相联系的,是频繁的航海活动。关于空间的知识是航海家所不可缺少的。故几何学一门关于空间的科学在古希腊就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不是偶然的事了。
因此,在汉代,不论是以卦气说为内核的《周易》卦爻符号模型,还是蕴含着阴阳五行要素的干支符号模型,都首先是从时间序列下手的。
人类居住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地球本身自转,同时它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当然,还在更大的轨道上,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这种永无休止的天体复合运动,带来了时间序列上不同层次的周期性或周期节律。一日有昼夜晨昏的周期节律;一月有月亮盈亏的周期节律;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周期节律;还有超年度的周期节律,比如,《内经》的运气学说,就认为自然界的气候有-一个六十年为周期的变化节律。
时间本身是直线流逝的,但由于这种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征,在这里,线性序列便成了重复的圆环形的序列;同时,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周期节律,它又表现出某种层级性来。卦爻符号模型正是以西汉孟喜、京房开创的卦气说为指导,用不同的卦爻符号的组合,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表现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例如,孟喜用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刻画了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而《易纬》又以每两个对卦为单位,来刻画三十二年为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
再来看干支符号模型。它有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共二十二个符号。通过这二十二个符号相互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的干支组合集。值得注意,这些符号都已蕴含了阴阳五行的信息。因此,运用这六十甲子,在年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消长变化的节律;在月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月(即五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日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天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时辰段的层次,上,它又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时辰(即五日)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如果把六十甲子看作一个时间的车轮,那么,把四个这样的车轮组合起来,就能表现出跨度为六十年的年、月、日、时辰不同层次上的周期性的变化:
显然,若以一个时辰为一个时间片断单位,则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四柱(或八字)符号结构。例如,2006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即为丙戌年、丁酉月、癸亥日。再进一步,从早晨五点开始,接连相续的四个时辰则为:乙卯、丙辰、丁巳、戊午。于是,这四个连续的时间片断,可以图示如下:
就是这样一个个四柱符号,各自作为一个离散单位(2小时),前后相续,排成序列,既标记了时间的延伸,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具有的阴阳五行的内涵,又能表现出在时间序列上宇宙间气的运行变化的状态。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这四柱内年度的分割,既不是以阳历的一月一日零点为一年之始,也不是以农历(或阴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首的立春的日时为一年的交换之点。其次,月度的分割,是按照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节气为分割点的。比如,正月是以立春点为起始点;惊蛰为二月的起始点;清明为三月的起始.点.....
这既不是通常年历上标记的公历的月份,也不是农历所标记的月份。如前面谈到二十四节气时所述,这十二个节气是- -个 回归年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十二个分割点。这就避免了公历大月、小月日数不等,也避免了农历“置闰”的问题。这些信息在通用的万年历上都是注明了的.
现在,可以对这两种符号模型的描写功能作一评判了。 对于符号应用,有两个常见的评价标准一简洁性和一 致性。不难发现,卦爻符号模型在表达上自有它简洁、形象的长处。它主要是通过卦内阴、阳爻符号的变化,来刻画出阴阳两气的消长状况,因此,非常直观。然而,在不同的层级段上,它交替使用着不同的卦爻组合,相互之间就缺乏一以贯之的特性了。比如,孟喜的卦气说在年段比:使用坎.震.离、兑四正卦以主管一年四季各六个节气,而在十二月中又使用十二个消息卦,分别对应十二个中气,这就丧失了描写一致性的原则。在这方面,跟干支符号模型相比,便显得逊色了。当然,这还只是在形式表达方面的评判,下面要更深一步地揭示它们在内容表述上的差异。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