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性,因此,不少学者把中国传统思维称为整体思维或系统思维。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没有像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把主要的精力和智慧用在对自然界的思考中。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思考宇宙的生成,宇宙的构造,宇宙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一些原子论者甚至去猜想原子是什么样的形状。中国的先哲对宇宙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了不同的宇宙图式。但这些字宙图式还是相当简约的。它们贯穿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即认为宇宙是个整体。它着重考虑的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强调万物存在和变化的连续性与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至于宇宙的构造,以及构造宇宙的基本材料,虽然也曾有讨论,但对我们的先哲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过程。
或许正是从这里出发,产生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研究路线:--种是重视结构分析的路线;一种是重视功能分析的路线。
前者在研究时,是不断地将整体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层层解构,步步深人。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欧洲文艺复兴后开始的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研究路线。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就提出过自己的思考体系,称之为“科学中正确.地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他把自然世界看作是各种机器的集合体。自然界的运转,跟自动机械相同,因此,可以将它拆分成不同的细小的部件或要素来加以研究。就好像是钟表,可以拆成轴心、齿轮和发条--样。这就形成了他的机械论世界观和要素还原主义。英国的牛顿正是将笛卡儿的构想具体化,把支配世界的根本法则公式化,从而赢得了近代科学之父的荣誉。
跟西方这种“拆部件”的办法不同,我们的先人则依然把目光停留在整体上。好像在一大片树林子前面,映射在他们眼里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不是一棵棵独立的树,根根伸展的枝丫。这导致了我们的先人不是从结构下手,而是从功能下手。这一方面跟中国社会的“早熟”有关。我们古代的哲人,似乎过早地成年、变老,阅尽世事,饱经沧桑。他们关注的始终是人生和社会,是如何做人,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开春秋战国的诸子文选,大多数都渗透着浓厚的伦理色彩。这里没有年轻人的天真烂漫,很少有对周围世界的新奇,对具体自然现象奥秘的刨根究底。另一方面,因为人生和社会,都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结构本身就不易分解,甚至连脉络都难以辨析。这种关注的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复杂性,也决定了他们研究方法上的趋向---更多地着眼于功能分析。他们这样做了,而且.做得也非常成功。
八字命理学,可以说,是传统功能分析路线的一个十分成功的典范。
首先,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讨论的,传统命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出生时间跟他的生命潜质、人生历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的,如下图所示:
八字探索者假定每个人的出生时间跟他的人生经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根据经年累月的观察,他们发现,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可寻的。既然不是杂乱无序,那么,就可以认定其背后存在着某种“机制”,而这种联系正是受着这个机制的制约。这个机制就是上图中的“黑箱”。关于这个黑箱内部的真实的具体结构,谁也不清楚。但是,当输人某个人的出生时辰,它可以输出关于这个人的人生历程的某种近似的“描写和预测”。能作出这种描写和预测,就是这个黑箱所具备的功能。八字研究者就是从揭示这个功能下手的。传统命理学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建构这个黑箱,使其具有这样的描写和预测的功能的历史。
其次,作为这个黑箱最重要的输人,是一个人的出生时辰。而出生时辰仅是不断流逝的时间序列上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的先人把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宇宙。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就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是“气”,但气是由本体“道”所产生的。东汉的王充则明确指出,“气”即是元气。
元气是自然的,没有任何东西先于元气而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人是禀受元气而生。所禀之气的精粗厚薄,对人的强弱天寿、甚至富贵贫贱,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他的初禀说。
从这里出发,那么,又如何去描写这个元气呢?元气是天地自然的精微物质,虽然王充也讨论了它的精微程度的差别,但终究无法从结构上去作进一步的探究。 但王充对于元气的阴阳性质、五行性质的论说,给了最初的命理探索者极大的启发。于是,他们把探究的目光转向了气的功能描写方面。他们终于找到了方法:用年干支、月干支、日于支时干支一这四组干支符号所蕴涵的阴阳五行的状态,来描写天地间运行的气的消长变化的功能状态。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构想啊!由此,天地间气的运行状况,可以用五十多万个四柱结构组成的一个具有六十年跨度的大循环圈,把它们标记出来。
固然,宇宙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但是,在这些农业社会里的探索者眼里,这种变化运动是以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形式进行的。天地、日月.四时、昼夜、阴晴、潮.....无不按部就班似的做着各自的循环运动。一切生物和人事,都在循环运动中得以生化、发展,最终走完自己的历程。这种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我们的先哲称之为“闔道”。圈道观最早的论述,见于《目氏春秋》的“圜道篇”。诚然,園道观有它的缺陷和局限,因为它把事物的运动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循环圈内,这样,事物发展的结果只能是重新回到了它原来的出发点。这当然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要在事物千差万别的变化中,寻找变化的规律性,寻找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園道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才能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传统命理学正是通过对气的运行做出这样的圆道式的功能描写,打开了通向个人命运研究的门户。“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我们的先哲,居然从功能上把“逝者”给描写下来了,这凝聚了何等超越的想象力啊!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