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配对 八字查询 四柱八字 八字测算 八字命理 八字命盘 十神 格局 八字教程 名人八字
您的位置:国易堂 > 八字 > 八字命理 >

阴阳八卦溯源

2023-09-15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八字命理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抨击汉儒的天人感应论时,提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彻底的自然定命论。概括地说,它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天道自然无为。一方面,它跟汉儒的神学目的论相对立。在王充看来,天是物质性的,是没有意志的。另一方面,它跟道家讲的“天道自然无为”也有差别。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是以抽象的本体的道为依据的;而王充则把元气作为万物的本体,自然无为的本性就不言而喻了。第二,天地以及万物,是由气或元气构成,人自然也是禀受天地元气而成。而且,人之贵于物,是因为人有智慧。这是由于人禀受了元气当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或“元精”。第三,人的命运是由初禀自然之气所决定的。“命,吉凶之主”,决定于“自然之道”与“适偶之数”。这也就是说,命本身的发生是偶然的;然而命一且形成,又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性可循。

可以说,王充的自然定命论学说,为命理学的探索铺下了第一块基石。传统命理学正是以这样的自然定命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以“初察”的大胆假设作为探索个人命运的契人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思想家王充看作是传统命理学的理论先驱,是合乎事实的。

既然人的命运跟“初禀自然之气”有关,那么,作为天地物质实体的“气”究竞是如何运行的呢?并且,这运行的“气”又如何予以描写?一这 是命理学最初探索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几乎就在王充写作《论衡》的前后,汉代学人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宇宙图式所做出的大胆的探究,已经为命理学准备了可以对自然之“气”作出描写的理论和工具。

从大的方面来讲,当时有两种基本的对世界认识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周易》思维模式;另一种是阴阳五行思维模式。从不同的思维模式出发,也就形成了两条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探究和描写路线。前者的产物是卦爻符号模型;后者的产物是干支符号模型。

下面,先分别追溯这两条探究路线的形成历史。

先从《周易》或阴阳八卦的探究路线谈起。

原始的阴阳说,历来认为是起源于古老的《周易》八卦。八卦是指以下八个基本卦:

显然,卦是由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阴爻(— —)和阳爻(——)所组成。

其实,原始的八卦与阴阳并不关联。因为原始的易卦不是一开头就具有 这样的形式的。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湖北孝感出土的六件铜器中,有一件称为中方鼎的铭文,末尾有两个“奇字”,一直无人译识。近数十年来,这类“奇字”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安张家坡周原凤雏村等处的野外考古中屡被发现。这些奇字让古文字学的权威们着实伤透了脑筋。01956年,在奇字的释读上终于出现了第一线转机。当时年轻的学者李学勤提出,这种奇字是“纪数的辞”,即它们是一些数字的组合。“这种纪数的辞和殷代(一般的)卜辞显然不同,而使我们想到《周易》的‘九”、‘六’。”在《周易》中,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然而,这个重要的见解,却默默无闻地沉睡了二十年。直到1978年,才由张政娘重新提出了奇字和卦画的关系。据张先生推断,这些奇字都是当时人们用来占筮的筮数一占 筮符号(卦画)。因此,周初的易卦是数图形卦或数字卦,也就是说,它是由古人在占筮过程中得到的带有神秘意蕴的数字构成。这是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出土的数字卦的实物来看,“一”和“六”出现次数最多,而一和六分属奇数和偶数。一和六进一步演化后,便成了后来的阳交和阴交了。代表偶数六的奇字,其书写符号是“八”,经垂直截断展平,成为阴爻符号“一”;代表奇数一的奇字,其书写上就跟阳爻符号“一”相一致。由此推断阴阳二爻是来自较古的数图形卦的符号六与一。而一是后来出现的九的早期形态。

“阴阳”二字,起源甚早。它们是由“会易”二字草乳出来的,四其字义都跟日光有关,即阳为日光洒射;阴为日光洒射之否定。大概到了西周末年,阴阳开始被想象为“气”,跟“风雨晦明”一起,被认为天之“六气”。而一切自然现象的正常与否,常到阴阳中去寻求解释。例如,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发生了地震:

伯阳父日:“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显然,伯阳父认为,阴阳之气是有其正常的秩序的。今阳气失所,伏在下面受阴气的压迫而不能蒸升,于是出现了泾、渭、洛三川的大地震。这里,阴阳代表了两种巨大的自然力。它们之间的对抗性主要表现在:阴气之性沉滞;阳气之性升越。在正常情况下,“气无滞阴,亦无散阳”,在异常情况下,二者变得对抗起来,自然界的灾异也就出现了。

阴阳真正步人哲学的殿堂,是由战国初期的道家学派促成的。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老子》是这样描写万物发生的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源。道所生出的“一” ,是未分阴阳的混沌世界。“二”便是天地,便是阴阳。“二生三”,是指天地交合,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生成冲气,即和气。“三生万物”,就是和气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了天下万物。故万物有阴阳,万物都是阴阳之和。阴阳成了一种抽象的原动力,一种使万物得以成为物又分而为万的根源。

老子之后,出现了用阴阳来解释和发挥《周易古经的《易传》。前一章中已经提到,传的出现是对古经的阐发和升华。由此,阴阳说成了厂《周易》的核心思想,故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但是,如前文所述,这个阴阳说并不是原始卦画中就有的。这正是上世纪初让梁启超感到惊讶的地方。他说:“最奇者,《易经》一书,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者,卦辞、交辞中仅有此“中孚九二’之一条单举一个阴字。”这话不错,在《周易》古经中没有出现过一个“阳”字;“阴”字也仅出现过一次, 即:“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而这个“阴”,只是指“树阴”。足见阴阳和《周易》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如果说《周易》古经中原就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思想,那倒是尚“中”的思想。《周易》起源于地处古老中国西方的周人部落。赞誉“中”的思想正是周人的传统观念。这在《逸周书.武顺》中就有表述:“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或许正是这种尚中的思想,使晚年的孔子对《周易》爱不释手,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这种尚中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同因此,当《易传》的作者开始用阴阳来解说八卦时,可以说,标志着古老中国具有尚中传统的西方周人文化,跟孕育了阴阳说的南方荆楚文化的融合.

在道家学说中,阴阳是天地间存在的气。《易传》也采取了这种说法。但是,《易传》在这种传统说法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它认为,阴阳不仅是一种气,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各种事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比如,天就是最大的阳,地就是最大的阴。所以,天的属性是至刚、至健;地的属性是至柔、至顺。这就是“乾刚坤柔”、“乾,健也;坤,顺也。"这样,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可以通过本身具有的阴阳属性面两两相对,彼此联系在一起。 于是,阴阳就成了表现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范畴。而且,在《易传》的作者看来,社会和自然又是一个整体,阴阳范畴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总的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了。

《周易》的“易”,本身具有变的含义,所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者也”。那么,事物变化的根源在哪里?《易传认为,事物内部都存在着阴阳这样具有相反属性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对立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可以说,到了《易传》,阴阳说作为一种自然哲学观的风气已经形成。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26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