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释】易经的道理是以天地大自然的道理为准则的,所以易经的道理可以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圆满、通贯地包容进去,并且有条理,有次序的整合在一起。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释】由于易经能贯通、包含宇宙间的道理,能知阴阳刚柔、生死幽明的道理,所以如此,乃易经是抬头仰望观察天文、天象、天道,而低头俯察地理、万物、形象等之道理而来的。
由观察中的天地明暗、方向、昼夜等的变化中,可以清楚了解光明和黑暗的道理,例如昼夜之轮替,使人知道没有永远的光明,同时也没有永远的黑暗的。由追溯万物之起源、开创,并回顾万物之终了结束,便能让人了解生死的循环道理,由萌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正是每一生命的必然过程,这种体悟便让人能知天命尽职责、努力进取而乐观达见了!
凡生命之创始及生成,无不由精神和形体相互结合而成的,一旦精神灵魂游离於形体外壳之外产生了异变,那这离、合作用便能了解鬼神之情况,这便牵涉到我国传统的一种宗教意识或思想,所谓楕,形合则成就一生物,离则是形腐体化,而楮神游离成鬼神之类,故而传统观念一向有谓“万物皆有精神”也即所谓的“气”。所以不论花草树木会能“成道”而为精怪,动物更是可以如此,不如说是我国传统的一神“万物合一”、“民胞物与”、“一视同仁”的思想。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释】易经的道理是和天地类似的,因此,吉或凶、善或恶的判断是不会违背天地之道的,同时,它能够以其内容所得知之智慧是遍及万物的智慧,所以其道理是足以救济天下、整济万物的,因此其致用于万物、天下是绝对不会有超越过分或招致过失的。
是故易经之道理与变化是没有一定次序之下,而却又不会流于放荡不合常轨的,它的道理能旁通而行於万物万事,但却绝不会流弊发生的。其所启示与贯通的是天的法则,自然的道理,一旦能体悟这道理的人便能知道“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可解说易经的道理,它是乐而接受承继天的法则,并由之知道命运之演变的必然性造化,如此一来,体悟了这道理的人,便由之坦然承受这道理,当然其言行便循乎这“乐天知命”之道,那怎会有什么忧愁、悔吝的呢?由这一句“乐天知命”更是道出传统中国人的内在思想、言行的一大准则、孔子的懦家以至於老庄的道家,不正都叫人“乐天知命”吗?凡是符合天地大自然之道而行止的万物无不都可以说乐天,能自知尽责尽力以成全天地之道,不强求不贪欲,这可以说是知命,破坏大自然,天地之道的必会自食恶果。
易经所含有的道理是效法夭的大公无私,克制私欲私利的,使万物各自安于所处之地位,同时敦厚施泽普及一切的仁爱本性也由其中可见,所以君子体悟这一个道理,便能安身于环境中,心安理得的顺乎天地之道,并效法天的敦厚之仁爱、博爱施及一切万物,这便是“天地人”合一的施爱于一切,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所位。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释】天地之创造万物是生息不断,源源而行的,但也绝不有让万物超出其范围之外而有过失产生的,易经的道理也配合了这个道理,包含着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便限囿了万物万事之变化而绝不会使之有超越,造成本身之过失。
天地之道是委曲成全万物而绝不遗漏,易经的道理也是如此,易经与天地之道同样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知一切幽明、死生、昼夜、鬼神的变化,所以具有知解其神秘的智薏,正如神的作用与力量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到的,易经的变化与道理也是如此无一定形式或常规的形体的,故它也是能无所不在。
这一章便完全指出易经是符合天地大自然之道而存在的,同时,具备了天地的智慧、仁德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sz/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