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早,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卑高谓山泽也。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也。(《礼记●乐记》郑注) (补) 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高卑也。(《礼记正义●乐记》)按山高众君,泽卑如臣。《乐记》云:“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君臣犹乾坤也,特乾坤取象大耳。乾为君,坤为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雷,风也,阳动阴静,刚柔之断也。(《礼记正义●乐记》《穀梁疏》《公羊疏》)按《乐记》云:“动静有常,小大殊矣。”郑注:“ 动静阴阳用事,大小万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人。”《正义》云:“ 动散有常,故云常也。”可备参研。阳刚主动,阴柔主静。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聚群分,谓水火也。(《礼记正义●乐记》)按《乐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郑注云:
“方谓行虫也,物谓殖主者也。”《正义》云:“走虫禽兽之属各以类聚,不相杂也,殖生若草木之属各有区分,自殊于薮泽也,二注不同,各有以也。”可备参研。
在天成象。日月星辰也。(《礼记正义.乐记》按郑注《乐记》:
“在天成象。”云:“象,光耀也。”盖日月星辰光耀于天上,故在天成象,谓日月星辰也。
在地成形。谓草木鸟兽也。(《礼记正义.乐记》《御览》卷三十六)按郑注《乐记》:“在地成形, 云:形,体貌也。”《正义》 云:
“马融注易云植物动物也。王肃注易云山川群物也。郑注易云:谓草木禽兽也。注此云:形,体貌也。总此三者所注虽异,其意皆同如此。”是也。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释文》云:“盪, 众家作荡。”摩,犹动也。(《乐记注》) (补)按刚,阳也;柔,阴也。阴阳二物相切迫相摩易也。八卦之气相感动故万物以生。
乾以易知。易音亦。(《释文》)按谓天道甚迩,易于知晓也。藏补本及张本据《诗正义.天保》补易也。则以变易解,似非注意。六交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三才也。(《释文》)按三才为天地人。六爻之画,初与二为地道,三与四为人道,五与上为天道。所乐而觀者爻之辞也。按《释文》云:“玩,研玩也。郑作既。”二字古通。详《汉易异文考》。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甑其辞。(《古周易订诂》)按下动则观其变而骯其占,依《释文》及古《周易》可以类推,孙堂本、惠氏本唯辑此条。
震无咎者存乎悔。震,惧也。(《释文》)
易与天地准。准,中也,平也。(《释文》)
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按《释文》云:“反终,郑虞作及终。
《九家易》云:“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故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矣。”可备参研。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日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木火生物,金水终物,二物变化,其情与天地相似,故无所差违之也。(《集解》《礼记正义●乐记》)五帝德说黄帝德日:
“死而民畏其神者百年。”《春秋传》日:“若敖氏之鬼。”然则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知之精气谓之鬼。(《乐记注》) (补)按易数,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六为老阴。物少则壮,故精气谓七八,物老则变,故游魂谓九六。天地之数配五行之生成,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六成水。木属春,火属夏,春夏物生,故日精气为物;金属秋,水属冬,秋冬万物收藏,故游魂为变。精气生物故谓之神,游魂终物,故谓之鬼。二物之变化,与天地终始万物同。故与天天地相似。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道当作导。(《释文》)按《说文》:“道,所行道也;导,导引也。”孙堂云:“古导字亦省作道。《论语》:道千乘之国。今本与汉石经同黄侃本改作导。《汉书.文帝纪》: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颜师古注云道读日导。”二字古通,此谓易理周知万物,故可以导济天下而无过越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遣。范,法也。(《释文》)范者刑之所自出,围者数之所能周。天地之化有刑数故可得范围。木桡而水弱,金坚而火燥。土均而布,稼穡出焉。相成也而开物,相克也而成务。制于形丽于数而未始有穷也。无以范围之,则天有伏阴,地有愆阳,五行之气怫鬱而失其性,其发也有不得其平而甚至于过。水有启闭,火有出纳,而必适其时。治金以为利,伐木以为用,陶土以为器而必顺其理,此范围天地之化也,故不过易也。天地也,圣人也,合则同,离则异,天下之万物,出人死生之不齐而不可为量数。由其道,得其宜,极其高大,莫不安其性命之情而致曲以成之者易而己。盖帝之于万物,所以出齐相见与夫役说战劳而遂至于成也,岂-理而足哉,此之谓曲成万物而不遣也。(《义海撮要》七)按自范者以下,乃李衡《周易义海撮要》所引郑说。李衡之书,乃约宋熙宁间房审权之《周易义海》,而益之以程伊川、苏东坡及朱震《汉上易传》而成书者也。房书录自汉至宋王介甫易注,凡百家注易之涉及人事者,惟其书谨注明其姓或其名,如苏东坡则简称坡,王介甫简称介,朱震称朱,程伊川称伊,孔颖达称孔,胡瑷称胡。此称郑,未知是否为汉郑康成之注,抑宋儒郑某氏之注,考其注文与康成语气,似不相类,且《义海》置之于最后,故诸本皆未收,惟黄奭本收之,姑录于此,存疑可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bg/9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