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的说,传统命理学孕育于东汉,定型于唐宋,完成于明清。如果从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气禀"的自然定命论的观念算起,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为止,传统命理学从孕育到形成、发展,大约经历了1 800年的时光。在人类文明史上,这已不是短暂的年月了。在阐述这段历程之前,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产生如此成熟精深的关于个人命运的研究?
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有意识的生命物。因为有意识,在这个世界上,他不同于其他生物,他是个能动的存在物。他的行动受着自己意识的支配,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计划性。与此同时,人又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他的活动总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受着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的制约。因此,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可能摆脱这种能动与受动、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的困惑和纠缠,也不可能不去思考和寻找走出这一迷宫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命运永远是人们眼前漂浮着的那一片炫目的云彩。人总是希望能抓住这一片云彩。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命理学产生的充分条件。那么,它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一种成熟的研究个人命运的学问的形成,大致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既然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是个人的命运,因此,只有当人的个体意识或主体性张扬的时候,对人的命运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第二,人是活动在社会中的,因此,社会大环境是映衬着人的活动的一个背景世界。换言之,社会大环境可以看作人活动的一个大舞台,一个坐标系统。只有当这个参照系统是稳定的,是可以模式化的时候,人的穷通荣辱才可能在这个相对稳定的框架中得到比较和描写。这时,命理学的研究才有可能达到某种深度和广度。
第三,对个人命运的描写和探讨,本质上是世俗性的。只有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采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命理学的研究才有它牢牢扎根的土壤。这一条件 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在宗教弥漫或控制的国度里,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向往彼岸世界(如天国)的宗教价值观,这时,面向世俗功利世界的命理研究,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在,让我们以此来审视在传统命理学产生之前,我们先人曾走过的寻求和思考命(或命运)的足迹。
命的观念
命的观念,起源很早。在殷周宗教观念里,命或天命,是指具有人格的上帝之意志。先看殷商。殷人尚鬼,这四个字点明了殷商时代的文化特征。当时,刚告别野蛮时代而步入文明门槛的中华民族的先人,笼罩在祭坛的一片迷雾之中。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样,面对自然界的涇威,不得不把自身的安乐寄托在种种神灵的庇护之上。但殷人的迷信程度,大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境地。这已为安阳殷墟出土的作为当时卜问的工具一龟甲兽骨所证实。那时占卜的主要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这样的裂纹被称为“兆”。根据兆的形状来判断吉凶。同时,占卜人将所占问的事和吉凶判断以及日后是否应验的情况刻在兆纹的旁边。这就是“卜辞”。在卜辞中,“帝”是最初的至上神。后来又演化为“上帝”、“天”。在殷人的观念中,这个至上神同时又是自己的宗祖神。因此,宗天与祭祖是密不可分的。帝具有无上的权威,主宰着一切。它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只有诚恐诚惶地通过每事之前的占卜才得以了解。因此,巫术盛行,龟卜泛滥。
然而,今天的古史研究者往往强调当时占卜活动近于疯狂的迷信,而忽视了其真实的动机。事实上,殷人的占卜和祭祀是作为人与鬼神交通的重要途径,目的还是在于了解人自身的命运,进而求得趋吉避凶的结果。比如,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或疾病,他们进行占卜,目的是为了消除鬼神降在人身上的灾难。他们往往先贞问,这些祸害是否由鬼神所引起?如果是的话,究竟是哪位神祗作崇?得知了作祟的神祗以后,殷人会对此神祗举行专门的祭祀,使其停止作崇,消除灾祸;或者凭借咒语,使其巫术失灵。而对于未来,他们大多是询问下- -旬中(即近期的将来)有无祸患。如果占卜的结果是吉,商王就可以举行一些大事;如果不吉,就取消预定的活动以避祸。可见,殷人占卜中所透露出来的观念是:命一这里是鬼神的意志,是可以预知的;而命一通过正确适当的祭祀而引来神衹的报答,又是可以改变的。
表面看来,这样的观念有不合乎逻辑的地方。既然是占卜未来,必须以未来的已定性质为前提;米来若是未定的,则无法来预测。然而,如果未来是已定的,那么占得祸害后,人又如何能回避呢?就是说,既然是命,就表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的趋势;而命又是可以更改的,不又否定了它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吗?殷人显然并不考虑这个占卜理论本身的逻辑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占卜可以帮助人了解未来,寻找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当时的技术还十分简陋,占卜的答案也十分简单③,但中国古代先人对于算命的实用观念-以求趋吉避凶,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周人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后来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川。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而统一中原。周人也是敬畏天命的。但是,为什么上天改变了它的初衷,抛弃了原先的天之骄子一殷人,转 而垂青于周人呢?“天命靡常”一天的意志是变化的一这是周人琢磨出来的结论。那么,如何使这靡常的天命不再转移呢?“殷鉴不远”,看来仅靠殷人那般虔诚的祭奉是无济于事的。周人明智地感悟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德”的观念,像夜空中升起的闪亮的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文化史的原野上。◎这.是对旧有殷商的宗教思想作出的重大改造。于是,天代替了帝。作为人格化的至上神,天是一个有道德有权威的主宰,它监临人世,赏善惩恶。因此,敬德必有天赏,失德必遭天罚。完全放弃人事而诉诸宗教,显然成了不可取的事。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道德定命的天命观。在古代宗教蒙昧的气息里,我们看到了理性主义的萌芽。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