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则多用占笼。占筮是使用五十根蓍草,经过一定的分配程式,最后得到八卦的符号。尽管龟卜和占筮都是探询帝或天的意向,但是从观龟象到计筮数,毕竟是一大进步。其一 ,钻龟取象,其裂痕是自然成纹;而卦象则是计算筮草之数,按照一定的变化法则推衍而得。前者单靠自然,后者却重人为。其二,龟象一旦形成,据其固定之纹,马上可断吉凶;而卦象形成后,则须经过一番分析推理,逻辑判断,方可定出吉凶来。较之龟卜,占筮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思想性。在对神的旨意的揣摩中,更能体现人的主观力量。诚如王夫之所指出的,龟卜“多寡成于无心,不测之神,鬼谋也”;而占筮“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肖乎理,人谋也”。正是这种“人谋”和“鬼谋”的差别,龟卜始终停留在迷信圈内,逐渐被人们所拋弃;而占筮之术,因其所暗含的人类抽象思维意向的发展,后来终于推術出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体系。当历史进入Y激烈变革的春秋年代,随着新兴势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抬头,理性的太阳也在精神长夜的东方冉冉升起。古代先哲们开始从宗天神道的梦魘中醒来,思想的触角伸进了天人之际。
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眼里,传统至上神的灵光已经变得暗淡。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圈。然而,而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纷乱现实,孔子认为,应该重建周礼的权威,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能遵守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等级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自己的名分行事,那么,争乱自然会消除。为了让外在的等级制度转化为内在伦理意识上的自觉要求,孔子在“礼”中注入了“仁”的血液.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于是,就从宗法社会最基本的家庭血缘纽带人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以家国同构的方式,推而广之。这样,原本是社会外在的规范,便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个体内在的自觉。由此,孔子开创了儒家由血统而政统、而道统的致思路径,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一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框架。
正是儒家政治学说的伦理性质,使孔子同时继承了西周的道德定命的天命观。这种道德天命论,使儒家具有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孔子说:“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四指的正是这种天命。甚至在遇到危险时,孔子仍然能豪迈地说:“天生德于予,桓戇其如予何?”这是说:上天赋予了我历史的使命,桓魅⑦又能拿我怎样?可见其对儒家历史使命的一-片至诚。
然而,孔子一生风尘仆仆,奔走列国,游说五侯,竭力想推行自己的政治宏图。但这些活动却接二连三地碰壁。现实表明,这个具有道德意志的天,并没有亦步亦趋地给予支持。困惑之余,孔子终于感悟到,在属于个人的层面上,还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无意志的主宰力量一它就是命 运之天。孔子曾感慨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种超越了个人能力的主宰力量就是命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显然,先秦儒家所说的天命,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具有两重含义:一个是道义层面上的含义,也就是,道德之天,它是决定和影响国家、王朝政治生活的力量。孔子之后的孟子还进一步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因,而且引用古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话,表示民意可以反映天意。另-一个是个人层面上的含义:它是决定个人生死的自然力量。比如伯牛病重孔子说:“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同时,它又是一种决定个人富贵贫贱的力量,或显达屈退的际遇。比如,孟子之后的大儒苟子说:“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咽这是说,一个并不智慧的人可以“后车千乘”,而一个并不愚蠢的人,却可能穷到“啜菽饮水”的地步,这不是际遇又能作何解释呢?分清这两个层面上的含义是很重要的。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儒家主张的真谛。在儒家眼里,道德之天是具人格性的,它是人间道德的本源;而属于个人方面的命运之天,则是非人格性的,不具有理性。正是由于前者,他们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鲜明地表现了对道德和人格完善的向往和不倦的追求。至于后者,则坦然承认命运的存在,承认个人的行动和愿望无法摆脱命运的控制。
儒家的天命说,遭到了同时代的道家的讥讽。道家也讲命,而且比儒家更甚。道家所谓的命,是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自然与社会的力量。道家的创始人老子0说过:“归根日静,静日复命”。2道家的巨子庄子进一步说:“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用又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又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著,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显然,命是无法理解.无法抗拒、无法逃避的。因此,在道家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之天是不存在的。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反,庄子认为,应该顺乎社会的必然力量,接受无可奈何的命运。所以他说:“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胜也。”因为在庄子看来,安于现实的遭遇,保全个体的自然本性,人才能超脱万物形体的羁绊,心灵向无限的天道超升,达到他为之欢唱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
如果说,道家讥讽的是儒家推崇的道德之天,那么,跟儒家同为先秦显学的墨家,则举着“非命”的旗帜,向着儒家的命运之天攻来。墨家认为,人之不同于禽兽,在于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今人与此(禽曾)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因此,个人的荣辱贵贱,乃至国家的治乱,都取决于“力”的强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如果人们相信一切由 命定,命.好的不必去努力,命坏的虽努力也注定要失败,那么。谁还会去努力工作呢?这样“天下必乱”,“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烟所以墨子0说:储家有命的主张,是“贼天下人”四。然而,墨子在非命的同时,却代之以“天志”、“明鬼”。他的天和鬼神都是有意志的,能站在老百姓-边赏善惩恶。显然,墨子是想借用天鬼崇拜的形式,为他所代表的劳动者的利益服务。照家的学说在当时造就了-批赖力仗义、勒生薄死的平民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灿烂夺目的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恩格斯在盛赞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一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春秋战国也正是这样的时代。它比之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 -16 世纪) ,并无半点逊色。当时,天的权威动摇了,传统至上神的地位已经沉沦,士(古代知识分子)的阶层正在崛起,人的价值正在被发现,以人为本的思潮正在涌现,而我们古代文化的巨人们正是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的杰出代表。不难发见,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从神本向人本的巨大转变。成书于战.国后期的《易传》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易》(或《易经》)本是周人占筮的典籍。诚如朱熹所说:“《易》本为卜簇而.作。”国《易传物是对《易经》的全面阐述。在《易传》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生被纳入了宇宙大系统的生成图式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所措。”这里,人被提高到了与天、地并列的崇高地位:“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H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里,有对历史变动不居的讴歌:“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里,有对顺天应人的革命的欢呼:“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显然,《易传》借用了《周易》原本的神学框架,重新营造了--个辩证的、发扬人的主体性的思想体系。所以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周易 》的人是不屑于筮占的!这正说明《周易》在人们心目中,从揣摩神的旨意的卜簫之书开始转变为指导生活、分析矛盾、解释世界的圭臬。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