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书 周易预测 周易八卦 周易占卜 周易起名 周易学习 周易讲座 周易天地 周易应用 周易基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周易 > 周易应用 >

周易思想中“变易不易”与常变观点

2013-03-26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周易应用

周易》古有“变经”之称,其实,变与不变总是统一在一起的。王夫之就说:“《易》兼常变。”(《周易外传•系辞下传》)《易》之名本身也含有常变之义,孔颖达在《论易之三名》中引郑玄《易赞》和《易论》的话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正义》卷首)变易为变,不易为常,变易不易合起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常变观。《周易》不仅有常变之名,更有常变之实。《系辞》有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然而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周易》既在“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恒常通久中表现了“惟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常中有变”、•“变中有常”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规律。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蛊卦•彖》)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卦•彖》)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彖》)

事物运动,由始到终,终了又始,循环往复,变又不变,这就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复”的意思就是事物无论怎样发展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到初始之位,可见,“复”就是变中有常的天道运行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天道规律本身是不变的:这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上地下、阳尊阴卑。《系辞》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矣定。”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也是《周易》成卦的根本原则。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

《周易》每卦六爻,代表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故曰:“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六画就位次而言,可“分阴分阳”,即以初、二之位为地之阳、阴,三、四之位为人之阳、阴,五、六之位为天之阳、阴。阴阳之位,对立统一,反映了道的恒常不变的模式;就爻变而言,六画乂“迭用柔刚”,即六爻与六位迭用,或刚或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它体现了道的运行变化状态。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即道之常与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组成规律。

刘勰借用《周易》变与不变的思想来说明“为文之用心”的道理,形成了《文心》中独特的文学常变观。

(一)经意有常、伟辞自铸

刘勰在《辨骚》篇说《楚辞》之作,“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他认为经是常,是“恒久之圣道,不刊之鸿教”,所以为文必宗经:

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宗经》)

“情深”、“事实”指真,“风情”、“义直”指善,“体约”、“文丽”指美,这“六义”是刘勰从经文中总结出来的真善美的艺术标准,它们是写作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原则,是不变的常规。因此,创作要“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

刘勰虽然认为圣文雅丽、衔华佩实,以圣文为文章写作的典范、楷模,却并不否认文章的发展变化和作者的艺术独创。他通过对文学发展史的考察,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的变文发展观点。另外,他在“文之枢纽”中不仅要“师乎圣,体乎经”,还要“酌乎纬,变乎骚”,强调文学发展中“变通趋时”的规律性和文学创作中“变通适会”的灵活性。

刘勰的文学常变观在对《楚辞》的评论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从文学的发展看,经是正体,骚是变体,中国文学史上作品的发展,由正体而演化成变体,《离骚》乃是变化的端绪。刘勰怀着赞赏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首创的变体,说它是继《诗》之后的“奇文”,是“《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是文章变体的杰出代表。从艺术独创来看,《楚辞》的作者“自铸伟辞”,以独创为能事,创造出了“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艺术杰作。刘勰充分肯定了屈宋的艺术独创和《楚辞》的华丽文采,《事类》说:“观乎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时序》又说:“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这些都表明刘勰是提倡文学的变化发展,赞成文辞的自铸独创的。然而,刘勰又并不主张无条件的变化发展。他认为“自铸伟辞”的前提是“取熔经意”,只有“依经以树则”,“附圣以居宗”(《史传》),把握经典这个常体,“执正驭奇”,才能制胜文场。根据这个标准,刘勰区分了《楚辞》与《风雅》的“四同”、“四异”,指出了《楚辞》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要求。刘勰就是这样本着“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的常变观点来评价《楚辞》的。

(二)文体有常,术数无方

“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通变》)这里把“有常”的文章体裁与“无方”的写作技巧对举,提出了文体与技巧之间的常变关系。

我们知道,文章的各种体裁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曹丕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陆机又进一步总结了诗、赋等十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刘勰则在《文心》中用二十篇的篇幅来“论文叙笔”,探讨文章形体的外部要求,总结各种文体的常规,如“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明诗》)“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诠赋》)诗赋的这些特点都是由文体决定的,刘勰说是“即体成势”、“循体而成势”。虽然具体写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变化,但文章写作“各以本采为地”(《定势》),遵循文体的基本要求,始终是写作的不变法则。

与文章体裁有基本要求、固定常规相反,写作技巧、创作活动则是灵活多样,变化无常的。“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物色》),“诗有恒裁,思无定位”(《明诗》),表述艺术生产是一项个体性极强,独创性极高的创造活动。而人之禀才,迟速异分,由于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因而文思利钝也不相同,有人精雕细刻、反复咀嚼,像司马相如、扬雄、王充、左思等,俱为“思之缓也”;有人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如枚皋、曹植、王粲、阮瑀等,俱为“思之速也”(《神思》)。再说,创作过程是以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活动,刘勰允许并赞成艺术家有驰骋艺术想象的自由,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神思》),“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隐着》),并由此而认识到创造活动中复杂微妙、千奇万状的情形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神思》)

刘勰还就文章体裁与文思技巧之间常变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通变》)。因为文体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常规,所以要研究过去的作品,熟悉文体的规律;又因为写作技巧没有固定的章法,所以要努力创新、大胆突破,这才是“通变”的精义。范文澜说得好:“通变之术要在‘资故实,酌新声’两语,缺一则疏矣。”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没有机械地看待文体之常与技巧之变,他认为文体之常是常中有变,技巧之变是变中有常。《文心》文体论各篇按照“选文以定篇’’的原则,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地分析了文体的古今之变,揭示了每种文体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敷理以举统”,总结文体的写作常规,说明文章体裁的独立性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创作论各篇则本着“剖情析采”的原则,研究“为文之用心”,尽管文思无常、术数无方,刘勰还是要致力于探颐索隐,变中求常,为后生指迷问津,总结经验。例如,对于构思运笔,他提出“草创鸿笔,先标三准”(《熔裁》);对于文章体势,他主张“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对于夸饰的运用,他要求“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夸饰》);对于引用成语典故,他说要“取事贵约”、“据理须核”(《事类》)……这些都是刘勰概括的创作规律,它们具有恒常不变的性质,即所谓“文场笔苑,有术有门”,“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总术》)。由此可见,有常之体是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才形成的,是由变中得来的;无方之数经过逐渐积累总结,也必然向有常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有常之规。这就是刘勰所持的辨证的文学常变观。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yyy/129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周易测事业工作: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
清朝毛奇龄《春秋占筮书》极力推崇《周易》之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所谓“数往知来”:纪晓岚用周易测考试
周易中的“际遇说”,相邻的属性不同的两个爻
周易中爻“中位说”缘于古人的“尚中”观念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