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有的易学资料来看,正位说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易学中,《彖》《小象》对之多有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爻的阴阳属性当与一卦六位的阴阳属性相一致,初、三、五位属阳位,二、四、上位属阴位。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如此便是爻位得正。前面已述,阳尊阴卑、阴阳正位是荀爽易学哲学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表现在对《周易》的注解,上,荀氏较多使用正位说来注解《周易》经传,从而使正位说成为他的解《易》体例之一。概而言之,荀氏正位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1.以正位说解释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的关系。如荀氏注《丰●大象》“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日:
丰者,阴据不正,夺阳之位而行以丰。故“折狱致刑”,以讨除之也。
是说丰卦六五阴爻占据阳位,处位不正,故当“ 折狱致刑”。如荀氏注《需.九五》“需于酒食,贞吉”日:
五互离,坎水在火上,酒食之象。需者,饮食之道。故坎在需家,为酒食也。云须时欲降,乾须时当升。五有刚德,处中居正。故能帅群阴,举坎以降。阳能正居其所,则吉。故日“需于酒食”也。
以九五阳爻处位居正解释爻辞“贞吉”。再如荀氏注《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日:
三四俱阴,故称“得”也。四得位,有位故鼓而歌。三失位,无实。故罢而泣之也。
荀氏认为,中孚卦六三阴爻失位、六四阴爻得位,得位吉,失位凶。
2.以正位说解释爻变、卦变的原因。如荀氏注《乾●六四●小象》“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日:乾者,君卦。四者,阴位。故上跃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阳之正。地下称“渊”也。阳道乐进,故日“进无咎也”。
荀氏认为,乾卦九四阳爻居阴位,位不正,则当变动以求正位,或上居五位、或下居初位,都可得阳爻之正位,故“进无咎”。如荀氏注《屯●初九●象》“虽盘桓,志行正也”日:
“盘桓”者,动而退也。谓从二动而退居初,虽盘桓,得其正也。
荀氏认为屯卦是由坎卦卦变而来,而卦变的原因是坎卦九二阳爻居位不正,动而得其正位。再如《小过.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爻辞,《九家易》注曰:
以阳居阴,行过乎恭。今虽失位,遇则进五,故“无谷”也。四体震动,位既不正,当动上居五,不复过五,故日“弗过遇之”矣。
荀氏注曰:
四往危五,戒备于三,故日“往厉必戒”也。勿长居四,当动上五,故“用永贞”。
《九家易》注当取自荀注,二者合起来正好是对《小过》卦九四爻辞的完整注解。荀氏认为,九四阳爻居位不正,当“动上居五”,求其正位。可见,荀氏认为《周易》一卦阴阳六爻如果居位不正,则当发生变动,求其正位,这就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爻变、卦变的原因。再扩展- -步说,荀氏的乾升坤降说,即乾卦九二升居坤五、坤卦六五爻降居乾二,还是一种正位说。
3.正位说的最高范式是成既济卦。荀氏注《乾●文言》“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日:
乾升于坤,日“云行”。坤降于乾,日“雨施”。乾坤二卦,成两既济。阴阳和均,和而其正,故日“天下平”。
按荀氏的理论,阳爻本于乾卦,阴爻本于坤卦,乾坤卦爻相交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爻有失位、有正位,故卦爻辞吉凶悔吝各不相同。而易卦正位说的最高范式只有既济卦,因为既济卦初、三、五位阳爻,二、四、上位阴爻,阴阳爻不但均衡,而且居位皆正,象征天地阴阳和谐的最佳状态。再如荀氏注《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日:
“幽”谓天上地下不可得睹者也,谓否卦变成未济也。“明”谓天地之间万物陈列,著于耳目者,谓泰卦变成既济也。
荀氏认为未济卦自否卦卦变而来,否卦卦义为阻塞不通,进而形成未济卦“天上地下不可得睹”的幽暗状态;而既济卦则自泰卦卦变而来,泰卦卦义为天地阴阳二气交通,进而发展到“天地之间万物陈列,著于耳耳”的光明状态,可见既济卦,体现了荀氏理想中的天地之道。当然,荀氏也指出,既济卦虽然阴阳皆居正位,但不是永远不变的,其于《既济●大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日:
六爻既正,必当复乱,故君子象之,思患而豫防之,治不忘乱也。
由之可以看出,荀氏的易学观,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荀爽的失位求正、成既济卦的爻位学说,对于虞翻易学的卦爻“之正说”和“成既济定说”,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rm/9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