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于泰否卦。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三阴三阳卦和二阴二阳卦两类。
(1) 三阴三阳卦。八宫卦中一世卦节、旅、贲、困四个卦,三世卦恒、益、既济、未济、损、咸六个卦,五世卦井、噬嗑、丰、涣四个卦,游魂卦随、蛊、渐、归妹四个卦,皆是三阴交三阳交之卦,或由泰卦、或由否卦卦变而来。
荀氏注《随.彖》“大享贞,无咎”日:
动爻得正,故利贞。阳降阴升,嫌于有咎。动而得正,故“无谷”
《九家易》注《随.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日:
渝,变也。谓阳来居初,得正为震。震为子,得土之位,故日“官”也。阴阳出门,相与交通,阴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日“贞吉”而“交有功”。
《九家易》以荀爽易学为主,与荀注可相互印证。即随卦是阳降初位、阴升上位,如此则所动之爻皆得正位,可见随卦是由否卦卦变而来。
《九家易》注《蛊.彖》“利涉大川,往有事也”日:
阳往据阴,阴来承阳,故“有事”也。此卦本泰。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利涉大川”也。阳往求五,阴来求二,未得正位,戎事不息,故“有事”。
《九家易》日“阳往据阴,阴来承阳”即是指蛊卦是初位阳爻往上位,上位阴爻往初位,故本泰卦也。蛊卦在通行本卦序中与随卦前后相承,是随卦的既“覆”又卦爻全变的卦,二者在京房八宫卦中又分别是震宫、巽宫的归魂卦,随本否、蛊本泰,正好相反。又如荀氏注《噬嗑.六五●小象》“贞厉无咎,得当也”日:
谓阴来正居是而厉阳也。以阴厉阳,正居其处而无咎者,以从下明,上,不失其中,所言“得当”。
按:荀注于六五爻言“阴来正居”“从下明上”,正是指六五爻从初位而来,而九五爻则下降至初位。故荀氏虽不明言噬嗑自何卦而来,由其注解可以看出噬嗑本于否卦。荀氏注《贲●彖》“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日:
此本泰卦。谓阴从上来,居乾之中,文饰刚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饰柔道,兼据二阴,故“小利有攸往”也。
噬嗑、贲属于《周易》通行本卦序中相邻两卦卦爻相“覆”的卦,虽在八宫卦中属于巽、艮宫不同的世卦,但在卦变上也呈现出相对的特点,贲卦本泰,噬嗑卦则本否。再如荀氏注《咸.彖》“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日:
乾下感坤,故万物化生于山泽。
按:荀氏曰“乾下感坤”,是指否卦上九阳爻下降至三位,人坤卦中。相应的,六三阴爻上升至上位,人乾卦中,卦象变为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泽,故荀氏曰“万物化生于山泽”。荀氏注《恒.彖》“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
谓乾气下终,始复升上居四也。坤气上终,始复降下居初者也。
是说恒卦是由泰卦初九乾爻与六四坤爻相交而成。荀氏注《损. 彖》“损而有孚”日:
是说损卦是由泰卦九三居上位,上六居三位而成。
咸、恒、损三卦,同属三世卦,就卦爻特点来看,咸、恒是相覆之卦,咸、损是全变之卦,咸卦本否卦,恒、损卦本泰卦,也是符合上述所举卦的卦变原则,即一个卦与其相覆、全变之卦所本之卦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 概括其卦爻特点的话:下经卦有二个阳爻的, 本于泰卦;.上经卦有二个阳爻的, 本于否卦。由之,我们可以推断出所有三阴爻三阳爻之卦所本泰卦或否卦的情况,即节、贲、恒、既济、损、井、丰、蛊、归妹九卦,由泰卦卦变而来;旅、困、益、未济、咸、噬嗑、涣、随、渐九卦,由否卦卦变而来。
(2) 二阴二阳卦,即二阴爻四阳爻卦或二阳爻四阴爻卦。本于泰、否卦者有大畜、萃、无妄、升、晋、需、明夷、讼等八个卦。
荀氏注《萃.上六●小象》“赍咨涕渍,未安上也”日:
此本否卦。上九阳爻,见灭迁移,以喻夏桀殷纣。以上六阴爻代之,若夏之后封东娄公于杞,殷之后封微子于宋,去其骨肉,臣服异姓,受人封土,未安居位,故日“赍咨涕痍,未安上也”。
按照前述荀氏三阴三阳卦卦变的规律,则萃卦的卦爻全变的艮宫大畜卦、萃卦卦爻相覆之卦的震宫升卦,当本于泰卦。而与升卦同世的巽宫无妄卦,则当由否卦卦变而来,荀氏虽没有注明无妄卦所本何卦,但二阴二阳卦所本于泰否卦的卦变理论,当来自《无妄.彖》: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上文已述,《彖》以下经卦为内卦,属性为“来”;以上经卦为外卦,属性为“往”。《彖》之意,即认为初九阳爻从上经卦乾而来。荀爽的卦变说正是深受《彖》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在由泰否卦变而成的卦中,既存在着乾坤升降、乾爻变坤、坤爻变乾,即两个爻位阴阳属性变化的情况;还存在着乾或坤只改变对方爻位属性的情况。再如《九家易》注《需●九五.小象》“酒食贞吉,以中正也”日:
谓乾二当升五,正位者也。
指出了九五爻来于乾卦,故需卦本于泰卦。荀氏注《讼.彖》“不利涉大川,人于渊也”日:
谓阳来居二,坎在下为“渊”。
指出了《讼》卦中的九二阳爻,是自外卦“来”,人坤卦而为坎。荀氏注《晋●彖》“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日:
阴进居五,处用事之位。阳中之阴,侯之象也。阴性安静,故日“康侯”。马,谓四也。五以下群阴锡四也。坤为众,故日“蕃庶”矣。
《九家易》注《晋.六二●小象》“受兹介福,以正中也”日:
五动得正中,故二受大福矣。大福谓马与蕃庶之物是也。
荀氏注《晋●六五》“悔亡,矢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日:
五从坤动而来为离。离者,射也,故日“矢得”
可见,荀氏认为晋卦六五阴爻是从下经卦坤中来,故可知晋卦是由泰卦卦变而来。由之可知,晋卦的相覆之卦明夷,当本于泰卦。总之,关于二阴二阳卦,大畜、升、需、明夷等四个卦,由泰卦卦变而来;萃、无妄、晋、讼等四个卦,由否卦卦变而来。
通过以_上的分析,关于荀氏《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变设计,我们可以借用京房八宫卦的卦序体系作一示意、 说明,见表6→3 (各卦所本之卦写于小括号内):
通过对表6- 3的观察,可以看出,荀氏易学的卦变设计,在八宫卦中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即相对之宫的相同世卦所本之卦皆是相反或者说相对的,由之可以说明两点:第一,荀氏的卦变说,确实是借鉴或本于京氏易学的八宫卦体系;第二,荀氏的卦变说,是对《周易》整个六十四卦的统筹考虑和系统设计,其中有着既定的原则和依据。在此,需要辨析的一个问题是:在荀氏的卦变设计中,为什么有的二阴二阳卦本于六子卦,而有的二阴二阳卦却本于泰否卦呢?其实,这其中还有着鲜明的象数_上的区别。对于前者而言,其上下二经卦皆是乾坤相交,即乾体中有坤爻、坤体中乾爻;对于后者而言,则上下经卦中存有乾或坤一纯体。荀氏可能正是看到了这一差别,故在深人研究卦爻辞以及卦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卦变原则。
总之,荀氏的卦变说,一方面深受孟、京易学的影响,特别是京房八宫卦的卦变体系的影响,使其在探究六十四卦卦变规律的时候,既强调乾坤作为阴阳根本而具备的卦变功能,并由之突出作为乾坤合体的泰否两卦的卦变功能;又承认六子卦的卦变功能,从而使其在整体的卦变设计上,反而不如京房八宫卦体系严整,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卦变体例。另一方面,较之于孟、京易学的卦变理论,其又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孟喜的十二消息卦说、京房的八宫卦迭变体系,其理论依据皆是视阴阳消长的力量自外部来,尽管《京氏易传》注“贵”“益”卦有一卦六爻之间阴阳互动的意味,但毕竟没有形成体例。荀氏则将卦变的动因区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类,特别是三阴三阳卦皆本之于《泰》《否》卦,以及部分二阴二阳卦本之于同为二阴二阳卦的六子卦,这既符合自然变易中内因为主的法则,又为人们进一步探究爻变、 卦变的规律开辟了道路。此外,与孟、京易学以卦变说构建易学天道观的主要目的不同,荀氏的卦变说鲜明地体现了向战国易学回归的指向,卦变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周易》经传,构建起《周易》“象”与“辞”之间的桥梁。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rm/9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