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2015-05-1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就叫作“易”。生而又生,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变易的原理。甚至可缩小到“易”是指《易经》这本书而言,而“生而又生”,就是《易经》所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易经》是说变易,这就是它最基本的原则。这句是说阳生阴、阴生阳,这就是“流行”,指流动变化,永不停息。“对待”是暂时停止,即前面的“一阴一阳”,比较上,它是对待多一点,流行少一点。而这个“生而又生”,则强调阴阳是变动不息的。因此,这里以流行为主,对待为次。通过文字前后对比,“一阴一阳之谓道”和“生生之谓易”两者互相对比、补充,义蕴便更明晰了。
 
“成象之谓乾”,但是生而又生,变而又变,我们岂不目迷五色,像在看万花筒,愈看愈乱,愈看愈迷惑?《易经》明白了宇宙表面上是变化无穷,但是在变化无穷中,其实是有比较稳定不变化的规律,让我们可以简单地掌握它来了解变化,这就是“成象之谓乾”。“象”其实就是“法”,“法”即是“象”。只不过是暗中的、未曾成为明显的“法”就叫“象”,能够比较容易明白和掌握的“象”就叫作“法”。当我们将乾天的性质,从极为抽象的运动规律中,找出一个比较模糊、但仍然可以勉强认识的抽象的规律,作为了解乾天规律意义的标准时,这就叫作“象”,即乾卦的德性“健”,或者上面说的“易”,“易简”的“易”。
 
“效法之谓坤”,“效法”即是体会、学习、顺随着坤地明显表现出来的规律。它比较具体,所以用“法”字,古人称之为大地生长万物的方法,再将它归纳、提升、简化,便变成坤的规律。'而坤的规律的另一个名词就叫作“简”。掌握了“易”和“简”,就是掌握了乾坤之
道。掌握了乾坤之道,就是掌握了抽象的天地规律,就能够在永无止息的变化中间,掌握了一个可以观察变化的一把锁匙、一个基准。用这个“易简”的道理来看永恒变动不休的宇宙和事物,心中A然有数,变化多端的背后其实是有规律的,如果明白了这个规律,就简单到极点,任何事物一看便知它的底细,不会被它外表的变化所迷惑,而a根据规律就可知其前因和后果是怎样,等如今天科学的定律,有这个就必有那个,复杂便变为易简可掌握。但是各位,我们今天的科技书籍叙述得如此艰深,是因为要陈述整个理论过程。人类知识能力愈低,就必须说得愈啰唆、愈复杂。过了数十年或几百年后,知识进步,将它消化了,几句话便能说得明白清楚了。所以《易经》的“易简”不是幼稚,而是高级智慧的发展,才能将如此复杂的事理变得简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只有十位物理学家明白。但现在大学物理系的学生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原因在于复杂的事现变得简单了,人人也就能明白了。《易经》就是要将最复杂的事理,提升到一般人都能明白,所以说是“易简”。但这个不是简单容易,说是“简单容易”是笑话,两个字其实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是以乾坤作对比,说明天“象”地“法”,“法象”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在这里的意义,和老子的原意已有不同。
 
生生之谓《易》。
 
“生生之谓《易》”,就是说生之又生,不断变化,就叫“易”。
 
《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易》是与天地准的,所以《易》讲的也是“生”。从乾、坤到屯、蒙,一直到既济、未济,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成象之谓乾”,是说乾是成象的,这里的“象”就是卦象。
 
“效法之谓坤”,是说坤是效法的,即坤是继续乾来做的,也就是“顺承天”的意思。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讲乾、坤各自的特点:乾健坤顺,乾主坤从。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1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是类谋》
《乾元序制记》
《稽览图》卷下(二)
《乾坤凿度》卷下坤凿度
古文八卦
《乾坤凿度》卷上乾凿度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