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便根据这种思想来解释吉凶: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系辞》下)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以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同上)
吉凶悔吝是自然演化的反复循环,《易传》作者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而他的趋避方法一样也是从老子那里取来。老子说: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而复新成。(十五章)
“甚”“奢”“泰”“盈”必由极度的发展而趋于自身的“奥伏赫变”,所以老子主张温和。所谓温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从积极方面说,实际是“以退为进”的:
将欲欲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阇上七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务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上二十二章)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同上三十四章又六十四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同上三十四章)
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同上六十一章)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同上六十六章)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同上六十七章)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同上五十九章)
从这里看来,《易传》中的“折衷主义伦理观”,显然不必完全系采自儒家中庸之说,其实也带着很浓厚的道家气味:“尤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乾•象》)
“亢龙有悔”,尤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知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文言》)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
盈而神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道也。(《谦•彖》)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