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裁成”、“辅相”
先秦时代,孟子提出“存心、养性、事天”之说,把天与人的心性贯通起来,但是 所说过于简略。庄子鼓吹“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主张废弃人事,因任自然。荀 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天人之分”,肯定改造自然的必要,提出“制天 命而用之”的理想;但荀子又宣称“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割断了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 的联系。庄子因任自然的思想对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可能起推动的作用。荀子改造自然 的学说事实上没有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的,是《易传》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易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的原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
《象传》云:“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财同 裁。荀爽本作裁。郑玄注:“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孔颖达疏•/ “天地之道者 谓四时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之道。天地之宜者谓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裁成辅相 即加以调整之义。朱熹云:“财成以制其过,辅助以补其不及。” “后”指国君,认为国 君有裁成辅相的作用,这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但是肯定人有调整自然的作用,还是有重 要意义的。
《系辞》论圣人的品德与作用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 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此言圣人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厚的感情,能调节自然的变化, 而委曲成就万物。范围即节制之义。朱熹云:“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 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
《文言传》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命题:“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孔颖达疏引庄氏云:“与天地合其德者,谓覆载也。与日月合 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舂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 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先天指在自 然变化之前加以引导,后天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即天 人协调一致。《易传》论天人关系,主要是讲国君、圣人、弗人的作用,这是对于统治 者的吹嘘。从这一方面来说,未免虚夸失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究竟肯定了人类 的能动作用,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易传》也指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系辞》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 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天地之大德曰生,故云“显诸仁”;天地含有生成万物 的内在功能,故云“藏诸用”。天地生成万物,良莠不齐,善恶并育,不与圣人同其忧 虑。圣人唯愿有良而无莠,有善而无恶,与天道不同。唯其如此,所以圣人要发挥“裁 成”、“辅相”的作用。《系辞》又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上天下地,定位于彼; 圣人居于天地之中,完成应尽之功能。
《易传》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就农业生产而说的,但其意 义不限于农业。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庄子的因任自然,也不同于荀子的改造自然,而认为 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也应有所改造。这既承认自然的客观规律,也肯定人类的主 观能动作用,是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观点。
总之,《易传》的“日新”、“生生”以及“刚健”、“自强”的思想鼓舞人们不断前 进;《易传》的“裁成”、“辅相”的思想更有保持生态平衡的深刻意义。《易传》的变易 哲学确实起了引导文化稳步发展的积极作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