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崇尚“君子之道"。君子一词在《易经》经文中出现21次,孔子对此大加发挥,《大象传》 六十四卦每卦必有“君子”之说,如乾卦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曰“君 子以厚德载物”,革卦曰“君子以治历明时”,等等,在《易传》中突现104次之多。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规定要求有很多很多,但最基本的是“元亨利贞”四德,即后来成为儒家学说核心内容的“仁义礼智”的君子四德。
关于“元亨利贞”,北宋大儒周敦颐发挥乾《大象》所谓“天行健”的解释,谓“元亨利贞”配春夏秋冬四时,曰“元,始也,于时配春。言万物始生,得其元始之序,发育长养。享通也,于时配夏。夏以通畅含其嘉美之道。利,义也,于时配秋。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正也,于时配东。冬以物之终,纳干正之道。”(《周子全书》) 孔子在帛书《要》中以“四时之变”见于损益之道,谓“春以授夏之时”为阳长,“秋以授冬之时”为阴长,于是将四时概括为一阴- -阳之天道,并进一步得出人道之“仁义”。如《系辞传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阴阳之 义配日月。”由此可知,阴阳说来源于日月运动之天道,所以《说卦传》说:
“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就是说,“仁” 与“知” 是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但仁义之德含于-阴-一阳之道中,人道法于天道,人之“仁义”之德来源于“天道”。 因此乾卦《文言传》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徐志锐说:“《文言传》 将其引申为大德大才之人已升居至尊之位而与乾的‘元亨利贞’ 之德融合为一体。所以他能与日月合其光明而照临四方,与四时合其次序而言动无毫厘过差,与阴阳的阴阳的屈伸往来主使万物有生有灭的规律相合而赐吉降凶无-私念参杂。这样的‘大人’完全与天道规律相默契,其先于天道规律而动则不相违,后于天道规律而动则遵奉之而不相背。既然与天道规律都不相违背,何况于人事以及阴阳往来变化这类具体问题呢。”
仁道就是人道,而法于天道。行仁道就是行天道,即行天命,知仁就是“知天命”。“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那么如何做到“知天命”、“君子之道” 呢?“君子学以致道”。看来“知天命”的第一步就是学习, 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关键,也是做好人生的关键,更是益智创造发明的关键。孔子自己以身作则“人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并告诉弟子要“不耻下问”, 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并要做到“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知比仁还重要,那么知是什么意思呢?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
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归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日莫急于知。知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始终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同厌。其言寡而足,约可喻,简而述,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知。
董仲舒在这里论述了“知”的多种词源成分和意义,其要者概括如下:首先,说文》: “知, 词也。从口,从矢。”徐锴系传:“凡知理之速, 如矢之疾也,会意。”含有学、思、知的认识过程。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其次,知同智。《集韵》: “智,或作知。”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矢部》:“知, 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祗作知。”《周易》 蹇卦:“见险而能止, 知矣哉!”
有了智慧,就有了创造力,就有了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孔子重点强调的一点,郝大维先生说:“知’ 有预知或推测由预知者本人参与的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状况结果的倾向。古代文献中‘知’的一个普遍定义就是基于已知情况预测未来的能力。例如《白虎通》中就有:‘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感于事,见微知著也。’”《中庸》也有此说: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诫者非 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这正是孔子晚年所追求的“知”, 藏往而知来,趋吉避凶。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讲到了知比仁重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为什么乐水?因为“水几于道”。知者“知天命”即知天道。天道动,地道静,故曰“知者动”。孔子继承了老子贵柔崇水的思想,于此可见一斑。为什么“知者乐”呢?因为乐为和,乐为德音,乐声为和。如《白虎通义.德论.礼乐》引孔子之话而极力称赞“和”为乐之本质:
子日:乐在宗庙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文合奏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
孔子作祭祀20年,深知乐之作用。《礼记.乐记》 说: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疚不作,而无灾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故《庄子.天下》说:“乐以道和。” 《荀子》 说:“乐者,中和之纪也。”(《乐论》) 又说:“乐之中和也。” (《劝学》)使记滑稽列传》说:“乐以发和。” 这就是“知者乐”的本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dj/9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