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易学有怎样的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技的影响,《易经》曾经一度被人们冷落,甚至遭受了抨击。但随着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使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重新认识和研究《易经》,并对其义理、象数及占筮进行了新的解释,重新评价了它在文、史、哲、理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的流派和著作。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开展了关于《易经》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大讨论,从而掀起了现代易学的第一个高潮。这个讨论是由当时属于“新史学”的古史派学者发动的,他们有顾颉刚、李镜池、郭沫若、钱玄同、余永梁等。他们指出《易经》不是伏羲、文王所作,《易传》也非孔子所写,它们是群体的智慧成果,而非来自个人。
六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展了《易经》成书年代、《
周易》性质和哲学思想的讨论,《易经》被再次考证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哲学意义。
七十年代末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一次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周易热”,在考据、义理、象数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大陆学术受到海外和港台地区“科学易”的影响,开始关注《周易》与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cs/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