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纬》对《周易》经传的诸多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其精华的观点主要有“易之三义说”、 以气为本的应位说、卦变合阴阳之道、大衍数五十之构成、《周易》卦序之根由、“ 四太”的宇宙生成论以及对“易数”的阐述等,对当今的易学研究仍有一定启发意义。兹略述如下。
(一)以气为本的应位说
《乾凿度.卷上》:
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三画已下为地, 四画已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
《易传》解释《易经》的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卦交之位的象数手段。
如《彖传》提出了“当位说”“应位说”“失位说” 等。但《易传》时代的“应位”说,是指处在“初、四”“二、五”“三、上”三组爻位上阴爻与阳爻的呼应关系,而《易纬》则将卦之六爻位看作是一气贯通的体系,以下三位为地、上三位为天,以天地间的感应关系,来阐述卦之六位的呼应关系,而不论爻的阴阳属性。可见,《易纬》一方面以当时流行的感应论思想作为“应位”说的理论依据,一方面又把《易传》阴阳呼应的意义抹去了。这种处理方式,与《京氏易传》以人事比附爻位的做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京房易学里,把-卦六位赋予了“元士”“大夫”“三公”“诸侯”“天子”“宗庙”人事上的意义,从而淡化了卦位上阴阳爻的属性意义。
(二)卦变合阴阳之道
《乾凿度●卷上》:
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易传》七种十篇,提出了《周易》象数方面的许多义例,并解释了《易经》中的很多问题,但唯独对《周易》爻题称九、六而以七、八为占的问题没有给予解释。或许,这个问题在先秦学者看来是一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也可能《系辞》的作者并不注重大衍筮法在占笼上的意义,而偏重于易道哲理上的构建。而《易纬》作者却将其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看待,并发掘出了其中所蕴含的象数意义。对于这段话,郑玄注日:
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应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彖者,爻之不变动者。五,象天数奇也。十,象地之数偶也。合天地之数,乃谓之道。
“六”“九”分别代表阴、阳二气达到了各自的极点,所谓“物极则反”,阴阳属性将变。而“八”“七”代表阴、阳二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故《易纬》作者认为这是易以七、八为占的哲理所在。并发现:二者无论怎样变化,皆合于十五阴阳之道。这可以说是《易纬》在阴阳二气消长理论下解释卦变的一个成果。
(三)大衍数五十之构成
《乾凿度●卷上》:
五音、六律、七变,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
《易纬》的这个说法,当本于京房,京房日:
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
《系辞》中,只是说“大衍之数五十,其期四十有九”,但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系辞》作者并没有给以理由。比较京房和《易纬》的说法,就会发现《易纬》在凑数上显得更精致一些。京房对大衍之数予以了实体化的解构,而又认为“其一不用”“以虚来实”, 这在逻辑上就显得矛盾了。而《易纬》以大衍之数五十为万物之源,说法虽然显得笼统,但却巧妙地避开了京房以不用之“一”表达“以虚来实”的矛盾。
(四)《周易》卦序之根由
《乾凿度●卷上》:
孔子日: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日: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
按《京氏易传●卷下》日:
孔子日: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东方日之所出,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之所入,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
《易纬》成书于京房之后,《乾凿度》中的这段关于《周易》卦序的易说,当本之于京房,但较京房的论述更为完善。从象数的角度看,《乾凿度》作者从《周易》六十四卦中选取了乾、坤、泰、否、坎、离、咸、恒、损、益、既济、未济十二卦进行了论述,其以乾、坤为阴阳之根本,以坎、离为阴阳之经,对这四卦的卦象最为重视,其经卦卦象分别出现了四次;而震、巽、艮、兑四卦经卦的卦象则只出现了两次。作者认为这十二卦的轮转,体现了天地万物阴阳消长之规律;从义理的角度看,作者认为这十二卦体现了天地之道、万物之道、夫妇之道和治国之道,从而将易卦的象数与义理高度融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序卦》对于卦序象数意义阐释的不足,进- -步丰富了通行本《周易》卦序的意蕴。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am/9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