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卦 巫术 马前课 称骨算命 算命不求人 玄学
您的位置:国易堂 > 神秘文化 > 算命不求人 >

什么叫“天人之学”?

2015-01-1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算命不求人
什么叫“天人之学”?
 
所谓“天人之学”,其实是“天地人之学”的简称,就是关于人与天、地之人之关系的学说。
 
这个学说在我国,从远古时期萌发,一直延续、贯穿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始终,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术文化的一大亮点。
 
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1011—1077年)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做学问要是不触及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就不足以称之为学问。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绝,但是仔细一想,却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人本来就生存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首先看到的就是头上的天和脚下的地。所以,天与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第一环境、首要条件。由此,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就成为人类所最先、最容易接触到的客观现象,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人类最先引发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而要探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自然就离不开W:界观、方法论。而中国先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从探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和展现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在西方被称之为哲学0因此,套用西方的说法,‘‘天人之学”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
 
2.为什么说《周易》是“天人之学”
 
为什么说《周易》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即“天人之学”呢?
 
第一,即使作为卜筮之书,《周易》也已经蕴涵天人之学的成分。
 
我们前面讲过,占卜产生于对天地变化等周围的一切都茫然无知,而引发的探索和猜测。想当初,我们的老祖先,对于困扰自己的衣食之忧和生老病死,以及“天灾兽祸”等灾害,由于不明白发生的原因,于是就琢磨、探索,冥思苦想地寻找答案。从自身到外界环境,从地下到天上,找呀找,总也找不到真实的、客观的原因,可又不死心,于是在冥思苦想中便猜测天上或者地下,存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即“神灵”,在左右着自己的命运,并渐渐尝试地通过某些征兆和相应的手段,来探索和破解其中的奥秘,沟通与“神灵”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产生占卜。
 
可以说,占卜从一开始就是出于对困扰人们的人与天地关系的探索,出于人与“神灵”即天地间神秘力量的沟通。而从龟卜到蓍占,都是出于这样的沟通。从迄今发见的最早的卜辞中,为什么“天”字出现较早,原因就在于人们最初以为“神灵”是在天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前面所讲到的伏羲画卦来看,也间样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取奇圃为阳,偶画为阴;取三画为一基本卦,其中上一画象征天,下一画象征地,而中间一画则象征人;人头上有天,脚下有地,正好把人处于天、地中间“仰观俯察”的情形,十分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所以,单从基本卦的三个符号来看,也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对于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现着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因而也同样昭示着天人之学的萌芽。在伏羲八卦的八个符号中,代表天(乾)、地(坤)的符号之所以居于首位,表明人们起初对于人与天地关系的電视。
 
所以,即使作为卜筮之书,由于《周易》继承了原始的卜筮文化传统,反映了起初人们在人与天、地之间关系方面的求索和认识,构成了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卜筮操作体系,并在卦爻辞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注入了当时所具备的一定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关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就已经蕴涵天人之学的成分了。
 
第二,从《易经》到《易传》,相继提出“天人之学”的一系列范畴。
 
统观《易经》之八卦、六f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两两既对立、又统一的符号清楚可见。与之相应,是两两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体系,如潜跃、贞咎、吉凶、悔吝、内外、大小、生死、进退、剥复、得失、明晦、正反、往复、损益、甘苦、弗从、既未、祸福、泰否、始终,等等,集中体现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模式。
 
而在《易传》中,这样的范畴就更多了。如阴阳、太极、两仪、时位、尊卑、贵贱、寒暑、昼夜、居动、忧乐、仰俯、弥纶、言行、静翕、阂辟、赜隐、深远、变通、屈信、善恶、谄渎、安危、治乱、微彰、微著、显幽、难易、利害、顺逆、道器、理气、有无、虚实、动静、名实、常变、言意、意象、知行、刚柔、幽明、起止、盛袞、聚散、革故、鼎新,等等。
 
第三,《易传》之所以使《周易》成为“天人之学”,主要是由于它创建了“阴阳学说”,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三才之道"。
 
《易传》凝结看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智慧,通过对《易经》的解释,不仅从象数义理方面,对其意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揭示和系统发挥,而目.透过其卜筑的外衣,提出并阐发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在内的,关于人与天地合一的,旨在探讨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三才之道”。
 
《易传》首次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阴阳观念在中国起源很早,在伏羲画卦中,其实就体现了上古先民对于阴阳观念的抽象概括。《易经》以吉凶祸福等的矛盾转化为研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矛盾中,概括出乾坤、泰否、损益等一系列对立概念,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易传》正是在总结前人的某础上,第一次把阴阳观念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髙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效夭下之功”,来观察、反映事物的淨盾运动。
 
“阴阳学说”是《易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易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由此,《易传》十分强调“日中则仄,日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成”;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在内的、天地万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易传》一方面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则又以“阴阳合徳而刚柔有体”来强调综合、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这种作用中,阴阳两种势力“相推”、“相摩”、“相荡”,从而促成了万物变化。而阴阳的对立、交感、往来、变化就是“道”。
 
由此,《易传》将“道”的范畴加以具体化,提出了二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这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正如《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意思是说,《易》这本书内容广大,尤所不包。其中讲了天道、地道和人道。将三才统一起来,使阴阴符号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定位在六个自下而上的位置上,所以就有六个符号。六个符号并非别的,而是人道与天道、地道合一的“三才之道”。
 
那么,什么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呢?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之《要》篇中,对此作了深刻解释:
 
“故《易》乂(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焉,故律之以柔刚;又(葙)人道焉,不坷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极)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
 
这是说,所谓天道,并不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阴阳为动力所促成的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所谓地道,并不是水火金土木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柔与刚为动力所促成的彼此依持、相反相成的协和;所谓人道,并不是父子、君臣、夫妇之先后关系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上下、荨卑为“礼仪”规范制约、协调互动;还有所谓四时之变,也并不是万物的生存变化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八卦即天(乾)、泽(兑)、火(离)、雷(震)、风(巽)、水(坎)、山(艮)和地(坤)的彼此摩荡。所以,《易》这本书之所以叫《易》,正在于它从天地之间纷繁复杂的变易中找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阴阳,及由此所决定的柔刚、仁义,因而称之为《易》。
 
关于这一思想,传世本《易传》表述得更为清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天道所遵循和体现的是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地道所遵循和体现的是柔与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而人道所遵循和体现的则是仁与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
 
显而易见,“三才之道”是以“阴阳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的。
 
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三极”也就是“三才”。而“广大悉备”的易道,则把“天地之道”和“三极之道”都旗括于其中。
 
所以,《易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以天地为准则,因而能呰遍包括天地变化之规律。
 
“三才之道”,不仅贯穿于《易传》之各个部分之中,而且将《易经》的象数义理,从整体上,髙屋建瓴地进行了挖掘、概括和总结,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
 
《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其符号都是由从下到上的六个卦符所组成,而从下到上的每两个符号为一组,依次代表地、人、天。人处于天地之“中间”,不仅体现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客观自然位置,而且使整个卦符构成了人与天地合一的和谐(中和)之象。中国自古所说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因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对于“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异乎寻常地强调,不过是追求人与天、地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这一根本目标而已。
 
南宋易学大家朱熹(1130-1200年),在评点“《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时,指出“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易学家项安世(11?9-1208年)也说“言圣人所以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附会,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
 
因此,可以这样说,《易传》所讲的“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进行对照、比附、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具有符号化、规则化、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化、有序化和整体化等等特点。“易道”所嚢括的“三才之道”,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洞察及阐述,是关于人与天地之间关系学说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
 
《易传》认为,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大德”之体现。因而其社会政治思想,如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保和大和”的中庸思想、“神道设教”的教化主张和“明徳慎罚”的德治主张等等,虽然带有明显的儒家学说特征,但其理论基础却是“阴阳学说”和“三才之道”。
 
“阴阳学说”和“三才之道”,实际上是中国诸+百家和三教九流等等,所赖以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由于《易传》的创作,使《周易》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天人之学”。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mbqr/907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算命不求人详解:植物人:大脑(象脑)受损,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