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观思想主要指什么?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主张用“周礼”来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应该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来恢复等级秩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还需要遵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亲”原则,通过“亲亲”进而做到“尊尊”。孔子的政治理念是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家庭伦理基础上,而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他对西周道德定命的天命观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孔子的天命观中在孔子看来,天命是不可以违抗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他所坚守的道之存废、兴衰,也系于天命。在孔子周游列国遇到生命危险之时,他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道”与“斯文”的传承者,老天是不会让自己死亡的。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同时,孔子的天命观是指:孔子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道并不能够一直贯彻,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这就要求作为有着“卫道”精神的儒家弟子们随遇而安:驾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告诉弟子们: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果天下有道,斯文盛行,那就要出仕以求富贵,如果天下无道,那就要坚定信仰,保全自身,并坚守“道”的信念。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mbqr/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