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学是古人用阴阳五行来推算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命理学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两部分:其一,以天命论为思想基础;其二,以阴阳五行理论为理论基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体系在先秦时期沿着不同的路线展开,本节将分别阐述之。
一、命理学之思想基础:先秦两汉时期的天命思想。
天命是命理学产生的思想基石。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溯中国古代天命思想的起源与流变。天命思想在殷商就已经出现,这从殷墟发掘出大量占卜用的甲骨就可以看出。在殷商的卜辞中,“帝”是最初的至上神,后来又演变为“上帝”、“天”,如《商颂•烈祖》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认为天主宰着世界的一切,要想获得上天的意旨就需要用甲骨来占卜。可以说,殷商时的天命观重心放在了天的一边。
到西周武王伐纣取代殷商,天命观有了巨大的变化。周人也认同天命的存在,但是将“德”的观念加入了天命思想中。天在周代的观念中是一个有道德有权威的主宰,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天命是变动不居的,民心向背,就是天命的力量所在。如果当政者有德就能够接受天命,如果当政者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西周时期的道德定命天命观对后世的天命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了被亚斯贝尔斯称作“第二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其中,“天命”是各派思想家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唐君毅曾说:“中国先哲言命之论,初盛于先秦。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荀子言制命,《易传》、《中庸》、《礼记》、《乐记》言至命、俊命、本命、降命。诸家之说,各不相同,而同远源于《诗》、《书》中之宗教性之天命思想。”其中,儒道墨三家的天命观最有代表性。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mbqr/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