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知足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大人觉知的第三项是:如果欲望之心永不满足,只知多求的话,便会增长各种的罪恶行为。菩萨行者就不一样了,应当经常想到必须知足,方能安于贫困,乐于道行,唯有开发离苦的智慧,才是自己的本业。
知足和少欲是互为因果的,能少欲者必由于知足,能知足者必由于少欲,所以说了少欲之后,接着阐明知足的重要性。
内有“无厌足”之心,即外有“多求”之行;人多求的对象,具体的说,大概是男女、饮食、名位、财富、权势等,由于贪欲不止,永不满足,便会将贪求的范围,从霸占一事一物、一人一家、一乡一族,扩展到征服、掠夺、奴役一地、一国、多国乃至全世界,为了达成目的,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诈和战争杀戮,造成兵连祸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为人间增长了滔天的罪恶。
此处的“菩萨”,有两层意思:一是小乘的立场,以释迦世尊未成正等正觉之前,历劫修行的阶段,皆名为菩萨。二是大乘的立场,以发起大菩提心,誓愿广度众生的人,不论凡圣,直到成佛为止,皆名菩萨。
无论大乘小乘,所说的菩萨行者,都应该是少欲知足的。唯有能够安身于贫困中的人,才能把守修行圣道的岗位,否则只要受到五欲之中任何一欲的勾引诱惑,便会把持不住而被牵着鼻子走,向欲境中打滚去了,那就是离开了修行慧业的圣道。
出家僧固然应该少欲知足,但一般人错认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则不妨随俗,可以享受凡人所追求的各种五欲。其实,僧俗的身份虽然有出家与在家之别,为了修习圣道,都应该少欲知足。而且大乘的菩萨道是以小乘的解脱道为基础,例如维摩、胜鬟等现居士身的大菩萨们,都是梵行清净的圣者。这在本经的第七项中,也特别有说明;否则不论是僧是俗,多欲而不知足者,必定会制造自害害人的罪恶行为。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qj/bdrjj/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