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亲等施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大人觉知的第六项是:凡是生活在贫苦中的人,就会多生怨忿,容易与人横结种种恶缘,所以佛弟子们,应当学习菩萨们所作的布施行,常念怨亲平等,不念旧目的恶行,也不憎恨正在做坏事、说坏话的恶人。
释迦世尊从发心成佛到修行菩萨道的阶段,都表现出慈悲与智慧的交互并存,直至涅粲前为止,他不仅以悲智双运来自行化他,也以福慧并重来训勉弟子们。《佛遗教经》说:“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又说:“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这是告诫弟子们,智慧能度生死,所以很重要,用佛法的智慧行于人间,就等于如来的法身常住在世,但由于佛法重视自利利他、白度度人的悲智双运,福慧两足才是佛陀人格的圆满完成。所以经文在说出智慧的重要性之后,立即又开示慈悲的重要性。
经文所说的“贫苦”,含有两层意思:1.一般凡夫缺乏养活身命的物资之时,便陷于贫苦之中;2.一般凡夫缺乏因缘观及因果观的智慧,不论贫富贵贱,也是陷于贫苦之中。前者是因为无力生存而苦,后者是因为不能掌控命运而苦。
这两种贫苦的人,心中常存怨尤,跟任何人相遇相处之际,都会以仇恨不平的心情对待。就好像把两只斗鸡关在一个小笼子里,它们彼此为了伸展自己的空间,总以为是另外一只鸡妨害了自己,所以均以怨恨心来跟对方相斗,非得斗到两败俱伤、血肉糗糊、无力再斗而等待死亡为止。这就像贫苦而心怀怨怒的人,往往见了任何人,都把对方看作怨家仇敌,随时都可能跟他人结上恶缘。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行者,由于有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对于任何众生,不论是怨是亲,只要他们愿意接受菩萨的布施,便给予平等的待遇;不会计较正在等待帮助的对象,过去有没有对自己犯过恶行的纪录;更不会在乎那些需要帮助的对象是善人还是恶人,都会一律给予平等的布施。
菩萨行者可能显现位高名盛、大富长者的身份,也可能示现一贫如洗、露宿街头的乞者身份;由于他们拥有智慧心和慈悲心,不论他们自己有没有财物,都会有力量以欢喜心来布施,贫苦的人遇到了他们,都能获得布施的救济。
布施的项目共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遇到菩萨行者,可能同时得到三种布施,也可能只得到两种,但至少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布施。
智慧能助人转苦为乐,化忧为喜;慈悲能助人转失望为希望,化恐惧为安全。缺乏智慧与慈悲的人,纵然富甲天下,也等于是贫苦的人,舍不得拿出东西来布施给他人,纵然施舍一些小惠,还是希望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回报。
菩萨行者经常富足而行布施,贫苦的愚者经常怨尤而患得患失;菩萨行者能够平等照顾怨与亲,贫苦的愚者满眼所见都是怨家和仇人。只要修学了佛法,便能转贫苦为欢喜富足,化贪求为布施修福。
慈悲的布施行,必须配合智慧的抉择力。如果是没有慈悲的智慧抉择,容易变成僵化的理性主义者,即使不伤人也会伤己;如果是没有智慧的慈悲布施,容易流为愚蠢的感性主义,不仅害己也会害人。所以佛法中的智者和仁者,一定是理性与感性的调和运用者。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qj/bdrjj/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