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体系。古人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分解为阴阳两性,而判断事物阴阳匹配、生克制化的关系,则需要运用五行学说来加以解释。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它们是构成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元素。
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一,它萌生于原始文化的氛围中,系统阐发其旨者则首惟《周易》。阴阳学说是《周易》的核心,即庄子所谓的 “《易》以道阴阳”。
《周易》宣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元是万物构造之通则,《周易》于是就用“一 一”、 “一”两个被称为“阴爻”、 “阳爻"的符号去涵括天地万物。万物均可以用阴阳去统摄,阴阳相摩相荡而有“易”(变化),遂有万物之化生。先秦以后,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以至乡村野陌、妇人老夫,均能或深或浅地理解阴阳之意蕴。
《红楼梦》中有一回描写贾府英豪阔大的才女史湘云和丫环翠缕的对话,颇能体现中国人对阴阳的感性认识。史湘云告诉翠缕,天地万物只是阴阳二气也,比如说天是阳,地是阴;火是阳,水是阴。翠缕问:“难道天地间什么都有阴阳?”她指了指眼前的树叶问: ”这也有阴阳? "湘云道: "枝叶正面是阳,反面是阴。"翠缕指省湘云身上佩戴的玉麒麟问是否也有阴阳,湘云回答说: “凡走兽百禽,有牡有牛七,也自然有阴阳。"翠缕又问人是否也有阴阳,湘云说有,翠缕则若有所悟地说: “当然主人是阳,奴才是阴啊。”这段对话表明,古人向来视阴阳为万世万物产生发展的根基。自然,阴阳学说也就成了众多测字术士占断的理论依据。
古代测字术士认为: “夫押字者,人之心印也。古人以法绳为证,今人以押字为名。大凡穷通之理,皆与阴阳相应。”(《花押赋》)文字虽系人类创造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却是和天地阴阳之气紧密联系的。在测字术士的眼中,阴阳是很容易区分的,如长画为阳、短画为阴,粗画为阳、细画为阴,重笔为阳、轻笔为阴。而在一字当中,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左边为阳、右边为阴……据《古今图书集成·拆字部汇考》之“拆字数”中的"画有阴阳”条: “长中有短,为阳中阴;短中有长,为阴中阳;粗细轻重以此为例。阳中有阴则佳,阴中有阳反凶。
以阴阳占凶吉的测字,依照的是传统阴阳理论的一般原理,即以阳为主、阴为次;以阳为主则吉,以阴为主则凶;阳动而阴从,阳正而阴邪,阳尊而阴卑。在一字中间,若阳包围阴,则是以阳为主,为吉字;若阴包围阳,则是阴笔为甚,阴气甚浓,犹如朼鸡司晨,必是大凶之兆。若以此凶字断测夫妻,则有夫妻反目相争之势;若测家庭,则为邪气上升之相;若测科举,则存名落孙山之虞;若测前程,则有小人挡路之忧;若测疾病,则必有生命了结之兆。所以测字者往往首观阴阳,即了解字的大致取势,然后再从其他方面进行推演。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cz/zycz/9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