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015-05-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继”就是继承,至于“之”字,传统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文字约定俗成的理解,“之”字是代名词,代名词是代表文章中说的某一样事物。它只能够代表之前说过的事物而不能代表以后要说的事物。两千年来的注解家对这个字都无疑问,认为“之”指“道”,或者是“一阴一阳”,甚至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整个句子来说的。为何我要指出这一点?因为陈鼓应教授和赵建伟教授的《周易今注今译》在页五九八中将此句语译为“衍生万物是易道的美德”,将“之”字理解为万物。为什么得出“万物”这个意义来?因为他们“削足适履”,根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不会不继”那句话中“继”即衍生后代来比附,以为“继之”、“成之”,两“‘之’字均指代万物”(页五九九),用这么勉强的方法去解释文言文,有些过分了。
 
“继之者善也”,继承一阴一阳这宇宙最根本的原理,令万物继续依着这一规律发展的,就叫作“善”。这个“善”字,今天搞哲学和科学的人不容易接受,因为善恶是我们人类主观定出来的标准,提升到宇宙的层次,是不应该有善恶的。宇宙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应用善或者用恶来评论,因此这个字似乎用得不适当。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为何作者用这个“善”字?要解决这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继”开始。既然文章说一阴一阳,即是阳生阴、阴生阳,一直没有停止地发展下去的过程就叫作“继”。如果阳完了之后,阴是否可以继续呢?阴是静止的,这就等如没有继续。故从哲学的思维,一定是前此是静止的,现在发动,才是持续发展下去。因此,这句话是指阳的发生作用,而所谓“继”字,是比较着重说明阴之后,阳再产生。
 
当阳产生时,是否就是乾卦所说的“元亨利贞”?“元”是事物的开始,而“元者,善之长也”,那岂不是“继之者”就是善?这样引申,是否合理呢?请让我一步一步解说下去,诸位便可能觉得有道理。例如我们说,地球上任何不合理的行为、制度和想法,尽管它能够在某一地方(空间)短暂的时候(时间)出现或实行,但能否持续下去呢?以西方历史为例:正是由于罗马大帝国后期的骄奢淫逸,人类的道德荡然无存,人类才觉得应该严守道德规条。由于矫枉过正,西方中古世纪就压抑、限制人性,遵守道德过了分。文艺复兴的时代,就是对中古世纪道德规条的反抗,于是轻视道德。到了今天,西方的社会道德变得愈来愈差,虽然目前还可接受,但将来可能再发展到某一程度就不能接受了。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放纵是不合理的。放纵的结果,不单是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例如毒奶粉事件,等到奶粉商的子女、亲人也受害,他就会明白这样赚钱是不对的。等到有了一万宗类似毒奶粉的事件,人们就开始反省。害人就是害自己的亲戚、子女,最终是自己受害,于是才觉得不应害人,要守道德才对,于是社会便返回正常。
 
各位可从这常理来想:任何行为、制度如果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持久的。如果一种规律能够长久用于地球或宇宙(宇宙至少有一百至一百五十亿年以上),则这一规律就正常合理到极点。用人类的想法来说,当这规律或制度是合理的,便对全人类都有好处,对人有好处就是对人有善意。宇宙的规律如果是合理的,它就对万物怀有善意。什么是善意?爱护万物、扶助万物生长。什么叫恶意?仇视万物,恶意毁灭万物。因此,如果用人类的善恶观念来说,善是关心别人、扶助别人、令别人生活得更好、令别人能够继续存在。恶就是对人怀有恶意、令别人不能存在等等。
 
天地的规律,是善还是恶呢?如果它是“恶”,它便逐渐令物件减少,直至没有,宇宙就不存在,那规律也不存在了。如果天地是“善”的,它的规律令到万物继续产生得愈来愈多,宇宙愈来愈繁盛。只要宇宙继续存在,它的规律也能够继续存在。从这一观点来说,用这个“善”字,比我们科学家和哲学家想用的字更合理。宇宙的规律因为持续发展,爱护万物,推进万物的发展,因此它是善的。当然,规律以是恶,没有人说规律不容许是恶,但只能行于短暂的时空之中,很快便会被合理的、即善的规律取代了。所以“继之者善也”,首先肯定了这规律(道)早已长久存在,这一规律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和继续发展,根据上述推论,就是由于这个规律内在的德性,蕴含着“善”的本性。当然在宇宙之中,事物都是相反相成,有善就有恶。由于天地的本性一定是善性多于恶性,因此宇宙得以继续发展。如果宇宙的恶性多于善性,整个宇宙就萎缩,很快就不存在,今天我们也不会存在了。正是由于宇宙一直都在发展之中,所以一定是善!这想法说得非常好!
 
“成之者性也”,我们曾经说过,乾天开始只是知觉而已、动机而已。万物真正完成是由于坤地的作用。阳的性质发散,阴的性质收敛,任何物件都是收敛然后才成形的,一散开就什么都没有了。形成万物的原因是阴性的收敛作用。所以“成之者”是指坤的作用、阴的作用,亦即是“利贞”的作用。上面“继之”是乾“元亨”的作用。
 
宇宙既有阳的发生、扩展力最,又有相反相成的阴的凝聚力量,令一阴一阳变动的规律由无形变成有形,推动宇宙生物、成物,因而形成了万物。当宇宙的万物形成后,每一样事物就有了个別的性质。万物各有不同的性质,我们在《易经讲堂二》解说乾、坤两卦时已讨论过,故不再多说。
 
这里所说的“性”,是根据一阴一阳的规律所形成的万物的性,它来源于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本身是善的。继承这一规律、服从这一规律发展所形成的万物,当然就是秉承着这个规律背后更高层次的善的性质。因此,万物本身便是天地善性的显现。这个说法虽然只用简单的两句话加以陈述,但在哲学发展上却是伟大到极点的。因为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者,都认为人性要服从天性,人性就是天性的发展。天性中,哪有人为社会标准的仁和义?因为仁和义是人为的标准,上天何来仁和义?因此,儒家提倡仁和义,是违反人类的天性。违反人类的天性,即是伤害人类的天性,扭曲人类的天性。因此,懦家注重仁义的学说,去实行天性所没有的仁义,对人类有害。只有回归自然,顺从自然,追求逍遥自在,不要仁义道德,本性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最合理(今天的社会可能也是如此想)。但是,儒家则不认同,根据宇宙最基本的规律的合理性和它的发展,它背后呈现的就是善性。因此,万物中任何一物种在继承后,一如人、物的遗传,便带有天地的本性。今天西方最摩登的科学思想就是说,任何物件打碎后,任何一片碎片都蕴含着整体物件的性质。这是最新的西方理论,这理论可以解释为何中医三只手指分别按手腕寸、关、尺,就能够知道一个人体内脏腑的情况,因为我们中国认为部分可反映整体。佛经的理论,同样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粒黍米可以藏大千世界”的说法。正是这说法在最新的科学中有证据,所以我们说“人类具有的善性来自天地或宇宙"。
 
此外,不用从宇宙高层次来说,就从人类的低层次来说,为何我们要实行仁义?因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如果只是一个人的心愿,别人是不会支持、赞同的。在悠长的历史长流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制度,曾经实施一段时间,但这些制度最后被打倒或自动取消。原因是它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要做的事,都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好的事才能做、才能长久持续。儒家f:义之说,并不是孔子和孟子胡思乱想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大多数的人都有这一想法。试问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还是他天然已具备的呢?你能否认人人天生都共同有这种无形的想法吗?一种想法,不是一个人而是多数人的共同想法,岂不是人性中就有这一事物?儒家通过这样替自己辩护,“性善说”终
于站得住脚,能对抗道家的攻击,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道家只能成为辅助,关键就在于仁义是合乎天性而为人心中所共有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在这里又要打岔。孟子说“性善”,只是说我们人性中蕴含着善性。但在《系辞传》中是说天陚予我们善性,层次更高。因此,和孟子的“性善说”比较,《系辞传》的说法,说得更圆融、更合理。因为孟子讲的善性,是人类本身产生的。而这里说出人类的善性是“继之者善也”,则善性是来自上天,是先天具备,不是后天添加的。这样《系辞传》便将孟子的人性善之说推到更高、更大、更远的层次,是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所以这句话可说是更能支持整个懦家的道德理论。注意,《系辞传》不单纯说人,整个宇宙万物都包含在内,因此内涵是非常广阔的,狭义才是说人性善。
 
而“成之者性也”,则和荀子“人性恶,其善者伪(伪不是虚伪,是人为之意)也”、“化性起伪”(《荀子•性恶》)之说相合,而有所提升。指出万物继承(遗传)天之善性,但亦须自我完成它,才能变成万物的本性。所以人类在继承天性,形成为人性的过程中,后天人为的努力,亦非常重要。后来宋儒所提倡的“扩充人性说”,便是从此而来。
 
“继之者善也”和“成之者性也”分别继承了儒学两大师孟子“性善”和荀子“性恶”之说,经过融会贯通,兼有孟子、荀子之得而无其失,使儒学人性论发展至另一高峰,贡献非常大。所以请诸位细心体会才是。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是说能继承道就是善,也就是说,能继承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什么事都会成。
 
“成之者性也”,是讲“性”。“成”就是“坤作成 物,,的“成”。
 
这里应该特別注意,“成之者”与“继之者”是两 回事,“性”与“善”在孔子看来意思是不同的。孟子、 子思讲人性善,可能对此有误解。实际上,“继之者善 也”讲的是“命”,“成之者性也”讲的是“性”。“性” 与“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易》经多次讲到 “性”、“命”。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说卦传》也说圣人作《易》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将以顺性命之理”,都没有把“性”、“命”说成是一回 事。《大戴礼记》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对于“性”、“命”区分得很清楚。总之,“命”就是天 命,“性”就是万物各自的性。万物承天命而生,但天 地生成万物后,万物即各自有性。可见,“继之者”与 “成之者”,“命”与“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 此,我们应区分清楚。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09.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孔子作《易传》:文献与考古记载
《中庸》《易传》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易传》是谁写的?前人关于《易传》著作年代
《子夏易传》中的相应说
相应说 :《易传》中的相应感应说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