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典籍 易经问答 易经常识 易经白话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基础 > 易经典籍 >

孔子天命论

2023-06-01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经典籍

孔子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天命观”“天命”一词见于《论语》 两处,即《为政》 中的“五十而知天命”和《季氏》中所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萃卦《彖传》有“顺天命”。天是什么?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理解,古人有古人的理解。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不只是抬头所见的那个高空,还指整个自然界,认为天是阳性的,是万物生长之....如孔子在《周易.乾.象》中说:“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认为天是万物之源,行云布雨,滋润大地,能生化万物。孔子在《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即认为四时变化、昼夜交替都是天的行为,把天解释为昼夜四时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把自然视为天。又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天何言哉!”则明确地把天视为自然物。

孔子在《系辞传》中曾对天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如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认为天是天象的背景、载体,天象附丽于天,天不变,变的只是天象。既然天是自然的产物,就会有其自然规律,孔子成其为“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 说:“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天命”与“性”同义,且皆与“道”有关。

什么是道呢?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说卦传》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知“道”与阴阳有关系,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而《系辞传》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故《汉书.魏相传》说:“ 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月运行乃是天道,故孔子在《系辞传》中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侯果注: 

“天不能无治乱,命不能无穷通,乐天在乱复为治, :知命则穷复为通。”孔颖达说:“顺天道之 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不忧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天命”,乃是指天道自然规律。高高兴兴地依循自然规律行事,就是“乐天知命”。这是自觉地与自然融合,而“听天由命”则是被动的,不可同日而语。

孔子讲的天是自然的天,不是天神,不是上帝,没有把天人格化、神化。所谓乱,就是指天道的太过与不及。所谓治,就是指天道的中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乾(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意。

孔子认为,“知命畏天” 是君子才具备的一种美德,这与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所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一致的。天道、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论语.公冶长》又说“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及《论语.子罕》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不多讲呢?因为言“天道”“天命”是君子之事(《论语.尧日》 说:“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之道鲜矣”、 (《系辞传》), 只有少数人掌握它懂得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故孔子“罕言”,一般学生很少听到。

古人的生活活动受到大自然的指导和约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灾害时而发作,因此不得不注意观察周而复始的寒暑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于是开始了最早的天文历法活动。天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天道变化的规律。历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安排人们的生活活动。所以古代帝王的头等大事就是天文历法活动,第一个成果就是<易经》 卦历,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本书。

为什么孔子到五十岁才“知天命”呢?我们认为,是因为孔子五十岁才向老子学自然之道和“五十以学《易》” 的结果。老子讲的是自然天道,而“《易》 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竟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帛书《要》)的地步。孔子为什么老而好《易》呢?因为《易》中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如帛书《要》说:“《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情者也,故谓之《易》。” 孔子“认为《易》有天道、地道、人道、君道,囊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读《易》可以.‘得一而群毕’.... 《周易》有‘阴阳’、 ‘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 《书》、 《礼》、 《乐》 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中。...孔子晚年重《易》而轻《诗》、《书》、《礼》、《乐》, 实质是为其人道哲学寻找天道的依据,将其人学发展为天人合一之学。”吼子在《论语●阳货》中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知孔子讲天是指自然规律的。

这是研究孔子天道自然观的重要史料。而这一切都概括在描述四时变化的“损益之道”中。帛书《要》 说:“损益之道, 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喜。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孔子强调君子之道,就是不违背时宿,不逆日月而行,不借卜筮来掌握吉凶,只要掌握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就行了。一看便知,不必用筮推算,这就是荀子所谓的“善《易》者不占”的意思。就是说,真正掌握了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人,一看天象便知,不必借用历数进行推算了。这说明,真正掌握天道规律的人,比只懂占筮的人要高一等,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君子之道鲜矣",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一般人是达不到那个水平的。

孔子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因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日月运动、四时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顺应它,万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只有顺应它,才能健康不病。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乾卦《文言传》说圣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中庸》 说: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唯天下至圣....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故日:“配天”。

孔子也是这样一个比于天地日月的圣人,如《论语》说: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又说:“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意思是说,孔子是日月,是无法攀越的。一个人即使有意不看日月,那么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伤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己不自量而已。君子有过错,如同日食月食。

“知天命”就是知“天时”。《汉 书律历志》说: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以天时。传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 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由此应该知道“知天命”的真实意义所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dj/9681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虞氏易》说卦(三)
《虞氏易》说卦(二)
《虞氏易》系辞传下第三章
《虞氏易》系辞传下第一章
《虞氏易》系辞传上第八章
《虞氏易》系辞传上第七章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