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产生于何时呢?《世本.作篇》 说“巫咸作筮'(《周礼.春官●龟人》郑玄注、《初学记》 卷二十等节引,《吕氏春秋.勿躬》同其说), 是以巫咸为筮法的创立者。那么巫咸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江晓原先生经过对古籍关于巫咸众多记载的分析认为,巫咸是古代巫觋的共名,是古代巫人的代表或化身。所以黄帝时代有巫咸,神农时代也有巫咸,帝尧时代也有巫咸,殷中宗时代也有巫咸。由此看来,上推至黄帝时代产生筮法,正与黄帝“迎日推策”之事合。
又良渚文化汇观山祭坛,《天文考古通论》 说它又是一个观象台。“其中第4 号墓,出土玉钺一-件,石钺48件,这是有明确观象授时意义的。”作者认为,“钺” 用为“戊”,释“岁”。
“玉钺一件,品位高,应寓意为冬至岁终大祭的祭器。石钺48件,是一年四时十二个月的四倍,如按一年四时十二个均有 岁祭的话,只需12件已足够。那么,何以要放四年岁祭的石钺数量呢?只能有一个解释:良渚文化的先民们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历,以四年为-一个闰周。”作者彗眼独识,从历法解释是对的。
其实此乃大衍之数,玉铖1加石铖48,所用49者也。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说明4000年前就有大衍数了。《世本》: “庖牺氏作瑟,五十弦。”可知伏羲氏已有大衍数50了。
月亮运行一年所用49的规律,不仅中国古人知道,外国古人也知道。如秘鲁的太阳门石刻,门楣上有精美的石雕,中间是站着的太阳神,两侧有48个小人像,仿佛要奔向太阳神(现存提阿互那科遗址)。这和.上面所说的钺情况一样。
又如柬埔寨的吴哥通,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载:
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 惟东向开二门,余向开一门。城之外皆巨濠,濠之上皆通衢大桥。桥之两旁,共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栏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四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旁,凿石为象形。
请看,诚门上的五个石佛头,中置一个,四方置四个,不就是河图的模型吗?五门各两重,与河图的两层相符合。桥两旁的54个石神,不就是朔望月伴地球绕太阳一周运行的特征点数吗?蛇有9头,不就是三维六面体的每面的数值吗?这完全是河图和大衍数的形象化模型,也可称其为神话模型。吴哥窟神殿也有同类建构,而比吴哥还早。此说在印度教中“搅拌乳海”的神话中也有记载。
朔望月一特征点长29.53+4=7.3825 天,一年行49特征点长7.3825天x 49=361.7425天。所以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记载,印度西北各邦有361道宇宙起源说。
朔望月伴随地球绕太阳行54特征点,是54年周期,其起源是很早的。冯时先生研究发现,殷商时代的人已经掌握了54年的日交食周期。他将公元前1215年安阳可见的己丑日食与公元前1161年(巳日食化为股历,可以看到这样的关系。
表3-2己丑日食与乙已日食两年之部分历谱
这表明殷人已经有了大街之数,它是殷时的历数。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视觉开始,观象求理,即把许多分处的一些现象,归纳出其中的道理来,然后建立起它的数学语言或数化模型,如大衍之数及河图洛书,从而进行逻辑推演,求得自然规律。
我们说筮数源于明之天象,古人已言之。《新语.思务》云:
“天地之数,斯命之象也。”天象不断变化,通过日月星辰的运动昭示其运动规律,而日月星是制历的基础,所以天象即历象,又称历数。《你雅 ●释诂》:“历, 数也。”《尚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史记.五帝本纪》: “数法日月星辰。” 《大载礼记.曾子天圆》:“圣 人慎守8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王聘珍注:“历悉天象。”
《易传》对筮法的具体描述是: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 八卦相错。(以上见 《说卦传》)
极数知来之谓占。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趣时者也。占事知来。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变动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以上见 《系辞传》)
这里强调的是“数”, 即筮数。朱熹在《周易本义》解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时说:“此法 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知其是指筮数而言。而且这一筮法非常古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 “孔丘述‘参伍之法’,明周、召之业。”此法古人多用之,如荀子说:“窥敌制变, 欲伍以参。”韩非子说:“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那么什么是“参伍之法”呢?我们认为,参,就是三,三才之道之三。
伍,就是五,是日月运动五数周期之五,是“五岁再闰”之五,是太极之五,是河图洛书之中五,是五行之五。如徐继恩在(《逸亭易论》中说:“夫太极者, 中五也。”何毓福在《易镜》 中说:“图与书合, 中五乃立,太极之宗。”唐宗海在《医易通说》中说:“中五者, 太极也。四方者,四象也。中五之极临制四方,五行皆得中五乃能生成所谓物,物各有一太极。”而《内经》则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乎五。总之,这个五是天道五数周期的五。《国语.越语下》: “天节不远, 五年复反。”韦昭注:
“节,期也。五年再闰,天数一终,故复反也。”五中有一、二、三、四、五五个数,称作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其中天一、天三、天五称作“参天”,地二、地四称作“两地”,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也,这是大衍之数的基础。但按照阴阳学说理论,一个五数周期不是完整的周期,如果第一个五数周期是阳数周期,还必须有一个阴数周期,即还有一 个阴数五数周期一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就是天地之数的来历。如《系辞传》说:“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所谓“广 大配天地”“错综其数” “刚柔相易,分阴分阳”也。这说明班固《汉书律历志》将天地数放置在“五岁再闰”之后是正确的。
就天道而言,其德圆,故《系辞传》说:蓍之德圆而神,显’道神德行,神以知来,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就地道而言,其德方,故《系辞传》说:卦之德方以知,知以藏往,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代表了日月的运动规律。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就是按日月运动的规律而立卦,故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趣时也”。
总之,大衍之数来源于日月运动规律,“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一个太阳回归年有50个朔望月运动特征点,用周期五数除之,除50得10就是河图之数。两个封闭五数周期是十数河图,而其开放周期数是9, 5乘9得45数,则为洛书之数。
大衍筮法,反映了日月地三体系相对运动规律,反映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反映了宇宙的全息信息,是古人的惊世杰作。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dj/9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