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字的过程中,所写(或所拈)之字与要测之事的联系,许多时候需要增加字或增加笔画,但有的时候却只需要对所测字的一部分加以解释,而其他的部分却弃而不用,这种方法称之为减损笔画测法,简称减笔测法、减笔法。
古代测字“理论”认为,减笔法不是到了非常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能用的,即便在应当减的时候也只能够稍微减一点点。
清代程省在《测字秘牒》中说:“减笔一法,非事之当而理之正,不可漫然用之也,凡当减时亦当略减方是。”减笔法为损其多余之法,宋代邵雍说过:“ 当减亦减,便有削曳远复之嫌,故不可漫然应用之,而减时只须减去数笔,整个字形仍须余留,若减去过半,仅存边旁其中-一小部分者,此非减笔,抑亦摘取法也。”
然而测字术士对减笔法的具体运用很活,不管偏旁笔画,不管笔画先后次序,只要是不合其所拆字要求的,均可减去。如:宽一苋、见;难一佳;莫一草;袍一祀;鹑一鸣、享、鸟;推一拄、住、才;待一付、寺、侍;果一呆、田、木;洞一同等等。
例如有人以“申”字问病,测字先生则将“申"字去掉上下两部分,剩下中间的”出“字,由此附会到丹田上来。消初有一例利用减笔法测字的事情。当时慕夭颜出任吴郡巡抚,吴三桂开藩镇千滇南,其心怀匝测,派人到慕夭颜那里借军饷。慕夭颜踌躇不决,听说上津桥有一朱姓人担长测字之术,便召他进府,诮其测测这军饷当借还是不当借。术士进府时,正好茶儿上放有一红色束帖反铺地放着,映出了一个“正”字,朱某立即断道:“‘正’字去掉左下角的一短竖,形状近似‘王’字,但‘王’心已乱,况且柬帖的正面铺在茶几上,正而反矣,即‘王反’也。以我之见,这军饷千万不能借给吴三桂。”慕天颜依照朱氏所说的办,没有借军饷给吴三桂。后来吴三桂果然反叛了,而慕天颜因没借军饷给吴三桂而未受牵连。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cz/czff/9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