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 易经智慧 易经奥秘 易经八卦 易经学习 易经取名 易经视频 易经基础 易经应用 易经全文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学习 >

从避讳的角度考察《意林》

2023-04-25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经学习

关于汉代的避讳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陈垣说:“ 汉时避讳之法亦疏。”但就出土汉墓文献来看: 1973 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甲本不避“邦”字,而这一本子中的22个“邦”字,在乙本中全部避讳为“国”;2 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甘肃武威汉简,从年代上看应是属于西汉中晚期以来的产物,“ 全简只避邦字,其他一律不避”;同年出土的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的简本《论语》,整个文本都避汉高祖之讳“邦”字。说明西汉对于开国之君名号.的避讳,是一直为人们所遵循的。西汉宣帝元康三年诏曰: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可见当时社会,因为触犯宣帝名讳而犯罪者,不在少数,说明汉人对于当时皇帝名号的避讳以及触讳的处理,是严格执行的。关于汉代避讳大致所遵循的原则,王刚作过如下的总结:

1.汉代典籍文献在避讳时是严格的,尤其是在西汉,高祖之名作为整个合法性的来源必须避讳。
2.经籍较为特殊,大致以武帝时代为分水岭,此前没有不避讳的,但在武帝之后,随着经学时代的.兴起,帝讳被改回。也就是说,此后的经籍可不再避讳,最典型的就是“国”可恢复为“邦”字。
3.《史》《汉》皆避高祖之讳。凡出现“邦”字者,一是按照“临文不讳”的原则,为了不失“事正”,引他人之语或相类情形时可以不避;二是《汉书》因出现于经学时代”之后,凡引经文甚至经学名词者,皆可不避讳。

就《易林》一书的性质来说,其属于《易》类;但《易林》的林辞,是作者自创,故又不能将其与《五经》典籍不需要汉高祖之讳的情况等同视之,还是需要避讳“邦”字。就《易林》林辞的情况来看,其对“邦”字并不避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邦国”二字连用。如:

《乾之坎》:“黄鸟采菜,既嫁不答。念我父兄,思复邦国。”

《坤之蛊》:“贼仁伤德,天怒不福。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师之复》:“渊泉堤防,水道通利。顺注湖海,邦国富有。”

《师之贲》:“伯宁子福,惠我邦国。蠲除苛残,使季无患。”

《师之剥》:“馋父佞雄,贼乱邦国。生虽忠孝,败恩不福。”

《复之泰》:“任力劣薄,远证邦国。辅车不强,为痈所伤。”

《艮之渐》:“比目四翼,安我邦国。上下无患,为吾喜福。

《小过之既济》:“众邪充侧,凤凰折翼。微子复北,去其邦国。”

“邦”“国”二字同义互训,相互替代。上述林辞中,“邦国”一词为固定搭配,可能不须避讳“邦”字,作于西汉的《毛诗序》中有“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之语,也没有避讳。

第二类是用“邦”字不用“国”字。如:

《坤之遁》:“鸱鹗破斧,邦人危殆。赖旦忠德,转祸为福,倾危复立。’

《蒙之比》:“豕生鱼鲂,鼠舞庭堂。奸佞施毒,上下昏荒,君失其邦。”

《师之坤》:“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且多,在师中吉,男为邦君。”

《比之坤》:“麒子凤雏,生长家国。和气所居,康乐无忧,邦多哲人。”

《履之复》:“天之奥隅,尧舜所居。可以存身,保我邦家。”

《同人之蹇》:“鹿得美草,鸣呼其友。九族和睦,不离邦域。’

《谦之比》:“安息康居,异国穹庐,非吾邦域,使伯忧戚。”

《谦之否》:“践履危难,脱厄去患。入福喜门,见吾邦君。

《离之大畜》:“嫡庶不明,孽乱生殃,陈失其邦。”

以上《易林》林辞,“邦”皆可替换为“国”,但却不避汉高祖之讳,如果《易林》的作者是焦延寿的话,就很难说得通。

第三类是特意改“国”字为“邦”字。如:

《师之谦》:“穿胸狗邦,僵离旁舂。天地易纪,日月更始。”

《逸周书●王会》:“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闞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山海经●海外南经》:“ 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胸有窍。”《易林》作者在撰写林辞之时,当是特意改“国”为“邦”

再如:

《同人之丰》:“三人俱行,北求大祥。长子病足,请季负囊。柳下之宝,不失我邦。”

《易林》的这则林辞,化用了《吕氏春秋●审己》记载的柳下惠存国的典故: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日:“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日:“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于此亦可见,《易林》作者改“国”为“邦”,当然此处改的目的可能是出于押韵的考虑。

以上就《易林》中“邦”的用字作了分析,就第二、三类用例来看,笔者更倾向于作者为两汉之际的崔篆,崔篆经历了王莽新朝、光武建武年间,可以不避汉高祖刘邦之名讳。

再看《易林》中“秀”“茂”二字的用例。《汉书●武帝纪》:“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旧言秀才,避光武讳称茂材。”②可见东汉时期,要避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一般改为“茂”。《易林》中“秀”字凡两见:

《需之艮》:“黍稷苗稻,垂秀方造,中旱不雨,伤风枯槁。”

《夫之晋》:“执辔在朝,回还故处。麦秀伤心,叔父无忧。”

其中,《易林》作者对于《夫之晋》林辞的撰写,当是化用了西周初年箕子作《麦秀》之歌的故事。《汉书●伍被传》:

臣闻箕子过故国而悲,作《麦秀》之歌,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之言也。

这种情况属于“据实照录”,并不与避讳的原则相冲突。那么,《易林》中没有避“秀”字讳的,只有《需之艮》一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易林》中大量使用“茂”字。如:

《坤之乾》:“谷风步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盛。”

《蒙之谦》:“日月指望,光明盛昌。三圣茂承,功德大隆。”

《蒙之观》:“黄玉温厚,君子所服。甘露溽暑,万物生茂。”

《需之坤》:“温山松柏,常茂不落。鸾凤所庇,得其欢乐。’

《比之益》:“纯服黄裳,载主以兴。德义茂生,天下归仁。”

《师之节》:“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

《谦之解》:“蜩螗欢喜,草木喜茂。百果蕃炽,日益庶有。”

《复之解》:“春桃萌生,万物华荣。邦君所居,国乐无忧。”

《无妄之困》:“鹰栖茂树,候雀来往。一击获两,利在枝柯。”

《离之比》:“松柏枝叶,常茂不落。君子惟体,日富安乐。’

《离之大有》:“大树之子,同条共母。比至火中,枝叶盛茂。”

《离之丰》:“五利四福,俱田高邑。黍稷盛茂,多获高稻。”

《夫之离》:“南国盛茂,黍稷醴酒。可以飨养,乐我嘉友。”

《井之兑》:“大蛇奔走,奔入茂草。惊于长往,畏惧喙口。”

《鼎之蹇》:“阳春生长,万物茂壮。垂秋布叶,君子比德。”

《艮之谦》:“黍稷醇釀,敬奉山宗。神嗜饮食,甘雨嘉祥。庶物蕃茂,时无灾咎。”

《解之恒》:“鸟集茂木,柔顺利贞。心乐愿得,感戴慈母。”

《益之随》:“卷领遁世,仁德不害。三圣攸同,周国茂兴。”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显然如果仅从《易林》作者用词习惯的角度解释,过于牵强了,其主要原因当是作者刻意避“秀”字讳;而《需之艮》林辞用“秀”字,当是出于作者的疏忽。

综合以上所论,《易林》一书不避“邦”字讳,而严格避“秀”字讳,说明作者当是光武帝建武初年开始撰写《易林》的崔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xx/9672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易林》林辞互见表(三)
《易林》林辞互见表(二)
《易林》林辞互见表(一)
《易林》还体现了一定的道家思想
《易林》中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易林》林辞的思想分析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