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易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传 象传 文言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一阴一阳之谓道

2015-05-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虽然只不过寥寥七个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易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不是其中之一,而是唯一),亦是易学认为宇宙唯一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原理,其他的原理都是从这原理引申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多得不可胜数。
 
例如西汉武帝时,令儒家学术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他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就得出阴是卑贱、阳是尊贵、它们的性质是永远不能改变的说法。由于天尊地卑,所以君主尊、臣子卑。于是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推及人间社会的尊卑上下伦常关系亦不变的结论。后来东汉初年汇集今文经学学说的著作《白虎通义》(或《白虎通》)便发展了这观念,影响后世非常深远。
 
题外话,《白虎通》是收集西汉今文经学解经说法的综合性著作。
 
要了解汉代官方对儒家学术的观点,《白虎通》这本书非常重要。当时的今文经学家说法分歧,令人闲惑,于是汉章帝把所有的今文经学大师集合在一起,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大家经过讨论争议后,找出大家都可接受的说法。由于当时的今文经学家大多孤陋寡闻,只专精一经和一家之说,例如懂《易经》的不懂《诗经》,懂《诗经》的不懂《书经》,于是请了一位与他们学派相反的古文经学家班固来做记录。各位对班固应该有所认识,《二十四史》中,《汉书》的作者就是班固。其实《汉书》非他一人所写,他的父亲班彪、妹妹班昭也有功劳,由此可见古代女子的能力,但主要的作者仍是班固。《白虎通》就是记录这些学术问题的著作。
 
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另一种解释,例如《易经》的权威注解家之一的韩康伯,他的另一个名字是韩伯,所以大家看见有些书写作“韩伯”,并不是漏了“康”字。他注解《系辞传》时,就发挥了王弼对《易经》的主张。王弼用了老子的哲学来解释懦家的《易经》,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无,无然后产生有,有不可能产生有。因此,他认为阴不能产生阴,阳不能产生阳,只有升高一个层次,到达道的境界,即是无的时候,那时没有阴,才能产生阴;没有阳,才能产生阳。于是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就解释为“无阴无阳之谓道”了。这就变成了道家的说法,而违背了《易经》的体系。
 
比较正统的是北宋张载的说法,他认为这句既然是“一阴一阳”,就代表了阴阳对待或对立。然后阴阳对待又互相统一,于是就变成了整个宇宙的规律。因此他解释这句话,说是对立统一或对待统一的意思。而南宋朱熹则认为“一阴一阳”指一阴之后又一阳、一阳之后又一阴,于是认为它内含的意思以流行为主,是流动、变动为主的。解释不相同,原因当然是每人哲学思想不同。但更关键的是因为“一阴一阳”这四个字太简单,很难确定其义。此外“一”字究作何解更是关键的问题。究竟“一”是什么意思?不说似乎人人都懂,要说的时候却令人头痛。
 
首先,我们说“一”是数目字,即一二三四中的“一”。第二,这个“一”字如作动词用,将一万变成一,将一切变成一,即是统一、合而为一、归一之意。第三,老子说“道生一”,如果“道生一”,究竟“一”是什么?道家说阴阳是气,“道生一”的“一”是指道生“气”。但这种气是未曾分为阴阳两气的一气。要一生为二,这种气才变成了阴阳两气。但是有些道教学者则说“一"等同于“道”。原因是老子说的“道”包含有和无。无是道,是道的本体。当道变成有时,就是德(道的展现),就是气。因此说,道即是“一”。所以在道家、道教哲学中,“一”有两个意思:一是道即是“一”;二是“一”是道派生出来的气,低一个层次。两个说法都有道理、都有人采用。
 
儒家又怎么解释?在我们经常提到解释文字起源的字书、写于公元一〇〇年前后的《说文解字》中,许慎在解释“一”字时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他说的“道立于一”与老子说的“道生一”,如果各位细心研究,两者的意思是不同的。“生”是生出的意思,有先后、髙低的不同层次。“立"字是没有层次的,道就是“一”。道根本没有“无”的境界,只有“有”的境界,有就叫“道”。这个“一”原来就是气,原来就是道。
 
此外,伟大的易学史家朱伯崑教授在《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非常详细的发挥。他认为“一”字应解作“又”字,所以是“又阴又阳之谓道”。
 
个人觉得,第一种说它是数目字,第二种说它解作“统一”,第三种说它解作“又”的说法,都比较合理。而老子的“道生一”,或《说文解字》的“道立于一”,都不是确解。
 
个人认为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张载到王夫之以“对立为主、然后产生统一”的说法比较合理一些。而南宋朱熹说它的意思是流行,亦不是不合理,可作为辅助次要的说法。因为在这一章后面的“生生之谓易”一句,其实就是以阴阳的流行为主,对待为辅。“一阴一阳”则是以对待为主,流行为辅。前后文的互相呼应是很清楚的。
 
我们采用了这个说法,现在就开始解释。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首先要明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有阳无阴都不是道。道一定要阴阳对待,这是第一层意思。在宇宙未开辟之前,事物是绝对的。当大爆炸开始之后,任何事物无论巨细,它本身固然是阴阳相对待,它
和其他事物亦是阴阳相对待。换言之,可能在宇宙中,任何亊物都是只有相对真理而无绝对真理,这我们应该明白。因此《系辞传》提出有阴有阳才是道。
 
第二点是,为何说“一阴一阳”?不作“阴阳之谓道”?如果用“阴阳之谓道”,岂不是更简单?因为用了数目字“一”,就有一定的比值的,意思是说所谓“对立”、所谓“相反”,其实是有条件的,臂如一阴和二阳,二阴和一阳是否对立?不是。因为阴阳之间形成对立的话,一定要在数萤上、或者质挵上相同类似,可以互相比较的才能成为“一阴一阳”。例如简单地说,人类的男和女,才可说是“一阴一阳”,可否用人和猫比较?不可以,因为不同类.不同类就不可以比较。因此,当我们用了“一阴一阳”的时候,最重要是明白有阴就有阳,有比较才有真理。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聪明人便不会有笨人。所以说它好、说它坏,是你拿它与某些物件比较,然后说它比那个好、比那个坏才有道理。这就是第二点,阴阳是要通过适当的贵,或者适当的质,或者是同类,才可称之为相同等级的阴阳,才能相提并论。
 
接着,这个阴和阳是对等的时候,就形成了两个事物的对立。这种事物的对立,最重要就是会产生交感的作用。对立,我们叫作“对待”,今天叫作“矛盾”或者“斗争”。在对立时,会有交感的作用。“交”就是互相,“感”就是感应、感动。交感,将它作最大程度的简化,至少有两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是亲近融合,一个是排斥。因此,当我们说到“一阴一阳”是对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亲近”和‘‘排斥”这两个最基本的可能性。什么叫排斥?就是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你害我、我害你,你推动我、我推动你。但注意,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老子哲学特别提倡“不争”,儒家则提倡“和”。读过《论语》的人,就知道孔子分别君子小人的方法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叫“和”?最早提出“和”的哲学命题,是春秋早期的史官史伯(伯阳父)。他的话记载于专门记录春秋历史的古书《国语》之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能够做到“和”,就能够产生万物,“同则不继”,“继”是继续,“不继”是不能生长。什么叫“和”?他说:“以他平他之谓和。”这解释似乎很奇怪,即是用他来与别的他平衡对待即叫作“和”。因此,“和”的第一个原则是指两样不同的事物,而这两件事物是要平衡对称,才能够混合为一。
 
这两句话没头没尾,你可能不会明内。其实他前面的文字说音乐的“和”,你唱do,我唱mi,他唱so,do、mi、so三个不同的音符同时唱出,就是“和”。而当大家一起唱do声,就叫作“同”。当我们同时唱do时,得出的声音很明显仍是do音,没有变成新的、不同的声音;但当我们同时哨如、mi、so,得出的声音不是do或mi或so三音中任何一音,而是一个新的声音。那个声音比do、mi、so更动听、更感动人心。各位如果懂得西方或中国音乐,明白什么是和声就应该知道“和”的意思。
 
“和实生物”是指“和”可以产生新的、更好的事物;“同则不继",“同”的声音就没有事物继续。“继”是再生下一代,下面还会再用这个意义的。“同”不会产生新的事物,“和”就会产生新的亊物。因此,阴阳对待之时,如果是亲近接触,阴阳混合,万物就产生。阴阳分离,万物就不能够继续而死亡了。所以《易经》最重视的就是对待交感,即是“和”。整个宇宙生而又生,一直由原始简单发展到今天的进步繁荣,将来更加丰盛,就是因为“和”然后能生出万物,这是《易经》最重视的一点。阴阳和就是幸福,阴阳分离就是不幸,可以用这个作为解释一切亊物的原则。因此,第一点,对待而能统一,就是“和”,就是宇宙之所以能够不停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但排斥又如何?西方会形成斗争,但中国所说的排斥则是推动,你推动我、我推动你,你推开我、我推开你,于是就产生了运动。运
动的结果是你推人,别人因此运动,你自己亦因反作用力而运动;别人推你,你因此而运动,别人亦因反作用力而运动。整个宇宙的事物,就是因为这种推动的作用,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变化。《系辞传》所说的阴阳之理,固然说到两个事物的阴阳互相推动,但更重要的是说同一个事物蕴含着阴阳。老子曾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地之间,任何一件物件都同时负阴抱阳,即同时有阴有阳。譬如中医会说你身体阴阳不调和,阴阳调和就没有病了。各位想想,这种说法不是今天硬加上去的,古人早已想到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是同时包含着阴阳的。
 
正是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有阴阳,所以物件外表虽然静止不动,但内里却是阴推阳、阳推阴,暗中一直在变动着。同一事物,本身的阴阳推动本身的变化;与另一件物件相遇,两件物件之间的阴阳,又是你推动我、我推动你。如果有三、四、五件或更多物件会合,当中推动的关系就更为复杂难辨。于是整个宇宙,就由于本身具备阴阳的特性,自动自发地推动自己、自动自发地一直变化下去,这种变化是无止境的,只有宇宙毁灭时才会停止。从宇宙一开始,这种道理就存在,到了宇宙结束时,它是否还存在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知道在宇宙开辟之际,它已经有了。
 
各位,这是否一个很光辉伟大的思想?当年牛顿的力学定律说“物体不受外力的干扰,则运动的永远运动,静止的永远静止”。但是何以故整个宇宙的物事全在运动?是谁最初推动它们?他不能解释,只能勉强说最初开始时,“上帝”踢它一下,于是使所有亊物都运动起来。因为他认为“运动的永远运动,静止的永远静止”,第一个令它们运动的只能是“上帝”。他就想不到物件本身的运动是自动自发的这个更高的科学想法。在牛顿以后,今天的物理学才知道,不是“上帝”推动,而是事物自己推动。但是两千多年前,至少二千四百年前的《系辞传》,甚至更早之前已有这种想法。故你们是否还认为中国的科技思
想落后?它能否接受时间的考验?那就要各位自己判断了。
 
这种一阴一阳的对立,有最关键的交感和排斥两种作用推动它,使它由对立转为流行。这种推动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当阳被阴推动,阳渐渐减少,阴慢慢增加,直到阳被推走为止。于是阴阳的增加、减少成比例。阳增加一分,阴就减少一分;阴增加一分,阳就减少一分。请注意:如果阴推阳的话,就是阴一直将阳由有推到没有的过程;阳推阴,就是阳将阴由有一直推到没有的过程。但不可以文害意,因为天地的阴阳,虽然有消息、强弱,但不会绝对没有。《易经》和我们常识想法是不同的。
 
此外,我们说阳开始生长,阳便成为变化的主宰或主导,其实是说,在此之前,整个宇宙都是阴气。阳做主宰,指阳在阴之中产生,当时的阳是十分弱小和微不可察的。但虽然当时整个世界都是阴气,当阳一产生,那就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当阴发展到极限,而尚没有转变产生微阳之前,《系辞传》称呼这一阶段(时期)为“穷”,即“穷途末路”的“穷”,意指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因为已到了极限,无法不停步,那时是最差的。无论是阳到极限,还是阴到极限,都是最差的。当穷途末路时,就会想方法走另外的路,现在阴已到极限,再行不通了,要走另一条阳的道路,于是阳开始了。这个开始能否继续?没有人知道,世界上很多在强大势力下产生的相反亊物都很快被消灭。故当微小的反力量产生之后,它虽微小到极点,但有继续向前发展的力量时,我们才会给它一个专门名词,叫作“通”。故我们平常也会说“穷则变,变则通”(《系辞下传》)。但须知穷未必会变,要穷而想出改变,尚须看这种改变能否行得通,即是否有继续发展到极限的能力。
 
在《系辞传》中,凡说“通”,就是指阳穷极而能变阴,或阴穷极而能变阳,这初生出来的阴或阳,现在虽然是极微弱,但它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能一直向前发展。因此,它虽然是极微弱,但当它一产生,阴阳的主宰权、领导权已经不是在于表面上最强盛的阴(或阳),而是微不可觉的初生的阳(或阴),而这个主宰会一直由微小发展到极限。发展到极限就是“穷”,未发展到极限则继续发展,要到极限才叫作“穷”。而ft到“穷”时会有停顿的时期,这是哲学上的停顿,可能是一秒、十分之一秒,或者是一万年,没有人知道,这时期或阶段就称为“穷”。经过停顿的阶段(穷),才是转变期(变),然后变成相反的事物。当这相反的事物能持续发展,就是“通”。这就是“穷则变,变则通”。当宇宙产生这种变动,于是就呈现阴生阳、阳生阴的循环,一直不停地变化下去。
 
此外,最重要的是,无形之中有一种关键性的力萤(这是真理还是谬说,留待将来科学鉴定),在阴阳的升降过程中,各位可用最简单的水波升降来推想,水波升高后会降低、降低后会升高,然后它慢慢地减低升降的幅度,最后变成平静的水平面。我们用常理来猜想,可不可以说是因为它要追求平衡稳定,这种升降其实是追求更高层次平衡的过程?例如刚才说的阴阳变化,如阳为主宰,继续发展,如果阳发展到中间,就是阳一半阴一半。阳是方生的力量,力量大;阴则袞退,有退无进。在这一位置,表面上阴阳达到了平衡。其实或者应该早一点已是平衡,因为一个是进,力量大一点;一个是退,力量小一点。在这个时候,就呈现平衡稳态(或者可能因相反互相对抗而同归于尽,这是易学不讨论的)。但由于这种情况的平衡,一个仍在进,一个仍在退,基于“运动的永远运动”这一规律,它不会在这个平衡的一点停下来,因而不可以长期保持平衡,只是理论上,在这位置阴阳达至了最大的平衡。儒家就是要追求这短暂时间的平衡,认为这个就是“和”。
 
这种“和”,大家还记得我们读到乾卦的《彖传》时,有“保合大和”这一句吗(《易经讲堂二》)?不只是“和”,还是“大和”,而且希望能长期“保合”。大和是矛盾的事物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就是阴阳的平衡。这同样是懦家哲学崇尚“中”的另一表现。中就要和,中与和的关系,《中康》这本哲学经典阐释得最好,称它为“致中和”。尽人力去达致宇宙人生的“中”与“和”的境界,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确立,万物都能达到最合理的生育。用另一种说法,因为万物知道自己不平衡,为了追求平衡,因此形成了水波的起伏。高的不能不变低,变低就是为了慢慢达致平衡的结果,同理,低的为了致中致和也不能不上升。于是整个宇宙的这种运动的背后,推动它的力童就是易学所讲的“和”,不是斗争,而是为了要达到平衡。所以懦家,或者是受懦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是地球上最讲和平的民族。任何欧洲国家一朝兴盛,就变成军事强国,要征服世界,结果导致焦头烂额、失败收场。早年的法国是这样,德国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今天的美国亦表现出簕权主义,要征服世界。这种想法是中国人不会有的。因为讲到和,就容许矛盾(我们传统不叫“矛盾”,叫“异端邪说”)的存在。
 
因此,我们说到“一阴一阳”时,就已经不完全是“对待”,也是在“流行”。对待是看不到的,而流行则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而流行的背后,其实是要追求平衡,平衡就是对待。但对待只是在极短时间内呈现,所以我们眼中见到的事物,都是在流行之中,所以“生生之谓易”。易学反映世间的规律之中,“道”就是最高的真理,“易”就是“道”展现于人间、让我们学习应用的道理。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和“生生之谓易”,一先一后,一个是以对待为主,流行为次;一个是以流行为主,从流行回归对待。“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义丰富到极点,请各位自己再细心体会罢。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实际上既讲对立,又讲统一。从《易》经上看,主要是乾、坤两卦。“道”是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立统一就是规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qw/yz/9508.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是类谋》(二)
推轨之术;推厄所遭法
《稽览图》卷上(三)
《坤灵图》《辨终备》
《通卦验》卷下(四)
《乾凿度》卷下(三)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