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典籍 易经问答 易经常识 易经白话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基础 > 易经白话 >

孔子儒学与易经的关系探讨

2023-04-25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经白话

一、作为融筮法和思想于一体的《易经》

研究易学首先面临一一个对《易经》性质的认识问题。通过对《周易》史前学和《易经》成书过程分析,可以看出《易经》的形成,一方面是筮法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周人神道设教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周人有意识地总结其人生智慧与历史经验的结晶。就筮法的因素看,《易经》的价值在于一套卦爻符号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象”与“数”的观念,在《易经》形成之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孜孜不倦于易学象数的探讨、诠释与重新构建,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易象数学史。

就思想的角度看,《 易经》是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天命思想转变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易经》本身记录着周人对诸多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认识,记录着周人判断事情吉凶的方式方法,反映了周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种种认识。

所以,对于《易经》思想的认识,一方面要放到商周之际的特定的政治、思想的背景中去,通过与《尚书》《诗经》等同时代文献的比较考察来获得;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易经》本身,即通过对卦爻辞的思想分析来获得。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西汉末期出现的《易纬》,无不是沿着这个思路来分析的。

如《系辞》首先肯定了文王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经》的出现,是文王处在忧患意识下的产物,并指出文王之德,着重体现在九个卦中。《易纬●乾凿度》则说:“垂皇策者牺,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着重指出了文王演《易》的贡献,乃是从修德的角度来推阐《易》道。对于《易经》作筮法与思想两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本质作出辩证的认识与判断。出于周人神道设教的需要,《易经》在形式上无疑披着- -件迷信与巫术的外衣,但是,《 易经》卦爻辞中所跃动的德性意识,又在很大程度上闪耀着周人理性与人文主义的光芒。

二、孔子儒学的礼乐文化背景

从《左传》 《国语》记载的有关《周易》的材料来看,春秋时期,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倾向:在巫祝史官的手中,《易经》是卜筮之书,人们通过算卦来预测事件的成败与人生的命运;在贵族政治家的眼中,《易经》是一部经验与哲理的典籍,人们通过诠释《易经》卦爻辞所蕴涵的义理来评价政治、军事与人生活动。春秋末期的孔子,其对《易经》的认识,可能也经历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孔子的时代,《易经》的流传已经很广,作为一一个西周文化的热爱者与整理者,孔子早年不可能不知道《易》,但孔子日:“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分明表现了他老年对《易经》认识太晚的遗憾心情,而孔子认为《易》的作用就是教导人们行为没有大的过失,这是从义理的角度来认识、看待《易经》一书的性质的。从孔子老年才认识到《易经》义理的一面来看,可见其早年是把《易》当作了卜筮之书而不予过多注意的。子曰:“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日:“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这也是反映了孔子不是从卜筮的角度看《易经》,而是注重《易经》卦爻辞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孔子与《易》的关系到底有多深,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易传》是否出自孔子之手。这个问题,经宋欧阳修、叶适、清崔述的质疑以及古史辨派顾颉刚、李镜池和高亨、朱伯昆的考证,基本上否定了汉人“孔子作《十翼》”的说法。笔者认为,《易传》中标明“子曰”的话,可能与孔子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在《易传》的思想中并不占有主体的地位,《易传》的思想体系,是孔子儒学的一次大发展。孔子儒学的产生有一个坚实基础或者说是背景,就是西周以来所构建的礼乐文化。虽然我们说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但这是一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这一点,正如崔大华所说: .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政治统治权力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家大夫的下移过程。但是,这种政治权力的转移,与夏商、殷周之际的“汤武革命”那种急剧的暴力形式不同,它是通过较缓慢的、和平的对原来权力界定及其它行为规范一“礼” 的“僭越”来实现的.

至少在孔子的时代,这种礼乐文化的土壤还是存在的。孔子儒学是一个“礼”(秩序)与“仁”(道德)二元统一的思想体系,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既是有“道”政治的象征,所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又是做人的基础,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季氏》)。对于后者,在更深的一层意义上,礼是人们成就“仁”的一种当然的根源与力量。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只要遵循了“礼”,“仁”自然就达到了。在孔子的思想中,作为有着深沉历史积淀的“礼”代表的是一种天道人伦应当的秩序,是不需要再加以论证的。而“礼”和““仁”两个范畴有着共同的精神,则体现了传统与现实、存在与理性的统一, 诚如成中英所说:孔子学说的方法论既没有柏拉图的辩证,也没有康德的先验推演,更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中任何一种本体论的、本体一神学的、现象学的或逻辑一数学的方法。但是在孔子关于理性和存在的开放系统中,我们能看到所有这些方法的要素,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理性与存在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分开。

这“没有被分开”的一点,表现在孔子对礼乐文化制度的毫不质疑的接受与肯定上。“礼”和“仁”在孔子儒学中表现为-种实践的理性,二者都落实于孔子对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一“君子” 的培养上,也必须依赖于“君子”才能表现出“礼”和“仁”的深沉内涵与精神。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bh/96668.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魏相易学的渊源考略
贾谊《新书》引《易》分析
“河图”“洛书”的学术意义
易经白话全解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火水未济
易经白话全解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水火既济
易经白话全解第六十二卦:小过卦,雷山小过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