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全 佛经大全 藏传佛教 佛教音乐 佛教电影 佛教故事 佛教圣地 经典名句 佛像图片 佛教常识 佛教宗派
您的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教常识 >

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

2013-02-1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佛教常识

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佛法通过佛教来流传,已经两下多年了,两千多年来学佛的人不少,有很多,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学佛,学个什么,人何以要学佛,它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我昨天说了,释迦牟尼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法门,按历史记载讲的,释迦牟尼说法说了49年,说大乘、说小乘、说显教、说密教、说权教、说实教、说易行道、说难行道等等,说那么多法门,为什么?他自己讲,他是为一大事因缘而来的,为大事而来到人间,来说这些法的,什么大事呢?那就是要解决人类的一个根,本问题——生死问题,这个是学佛的根本,就是怎么样来了生死,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我想我们宇宙的最根本问题,我们人生的最根本问题,莫大于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他是怎样解决生死问题呢?那么就有了第二个问题,佛是什么。佛究竟是什么?从历史上来看,释迦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印度一个国王“饭净王”的太子。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姓,他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在他当太子的时候,他自己要求解决生死问题的动机,从历史上看,有这么个过程,佛经上讲的所谓“游四门”,在东、西、南、北四个门,他所观察到的四种现象:人的生相、老相、病相、死相。

生相,人为什么要生?没人解决这个问题。老相,人为什么老?没人解决这个问题。病相,人为什么病?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死,特别是这个死的问题,为什么要死,死f以后到哪里去?还是没人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第五个动机,他曾经看当时的外道,修行人,他认为比一般人要高明,他也想要学,他曾经跟许许多多外道学过。我们晓得,佛教最早它还是继承了印度的古老文化,印度的古老文化还是婆罗门教的文化,印度的婆罗门教早于佛教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说婆罗门教文化是印度古老文化,可以说它表现在“四吠陀”和“三书”上。吠陀,也叫“围陀”。四种吠陀,三种书。所谓四吠陀:《黎具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这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四种典籍,集中了印度古代思想,被婆罗门教和现在的印度教视为圣典。后来解释《吠陀》的书叫“三种书”,第一种叫《梵书》,后来又有解释《梵书》的叫《森林书》,后来又有解释《森林书》的叫《奥义书》。《吠陀》可以代表印度的第一期的古代思想,《梵书》代表第二期的印度古代思想,《森林书》、《奥义书》可以代表印度古代第三期的思想。

《奥义书》之后,婆罗门教本身内部分为六派,有名的六派,这六派的学说是印度古典的哲学。在六派以后就出现了佛教和耆那教。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同时,另外一个印度大学者创造的宗教叫耆那教。当时香那教的阵营比佛教还要兴盛。所以释迦牟尼不能脱离当时社会历史现状,他接受了当时印度古代社会的种种学术思想,包括婆罗门教及其他外教、外道的种种修行方法。他的师父也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个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他曾修过苦行,也曾学过瑜伽,也修行过“数论”这些派别的东西,最后他自己发愿求证正觉,他在菩提树下入定49天,然后在一个早晨,他觉悟了,这是书上都有记载的。释迦牟尼成佛后,他说法说了49年。

那么,佛究竟是什么呢?你看我们寺院里,木头做的佛像,泥塑的像,铜铸的像,那是不是佛呢?我们当然说,那怎么能算是佛呢!那是木头做的,泥塑的,锎铸的。那么佛是什么?

1、佛的身体特征

在印度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释迦牟尼佛,他有什么特点呢?释迦牟尼佛从他的报身来说,从现实的肉身来说,他跟一般人有不同的地方,按佛教的说法有三十二相、十种随行好。三十二个相,身高,体重,不说了,都是超标准的,包括他的足安平,手心脚心有千辐轮,手指纤长,身如獅子,眉间白毫光,头顶有肉髻……他有三十二相,包括生殖器都特别,马阴藏相,马的生殖器是藏在内的,这是三十二相。随着这些相,他还有八十种好:手纹不断,我们一般手纹是断的,他手纹不断;耳轮垂肩,这个相看到后令人欢喜;他说出的声音,不但能够动听,而且使人都够理解……这些书上都有记载。

2、佛的精神特征

上面从佛的肉体上说,他是超常人,从佛的精神上来说,还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三十六法,所谓如来三十六法。这三十六法,我们可以分为四科。关健地方我讲一下,其他可以看书。

第一科,十力:

①处非处智力:就是知道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处,善因得善果,善的趣处;非处,恶因得恶果,恶的趣处,非趣处。他不但了解自己,而且了解世界上所有的众生,所以叫处非处智力。

②知业智力:就是说,不光是了解众生一世的果报,而且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果报。

③定力:就是了解一切禅定怎么产生、怎么发展、怎么作用,通晓一切禅定的智力。

④根力:晓得一切众生的根机,是利根还是钝根的智力。

⑤欲力:知道众生种种心理、生理情况的力量。

⑥性力:知道众生种种的界,不同种类的众生的分别界,欲界的、色界的,或者无色界的,知道所有众生分别界的情况。

⑦至处力:他有能够遍行到一切处所的智力。

⑧宿命力:知道众生的宿业,以及众生宿业随众生的念头产生变化,佛有这种力量。

⑨天眼力:不但有大眼通,而且知道为什么能证得天眼,并且用天眼观察众生,具有这么一种力量。

⑩漏尽智力:知道怎么样能够永远断除众生的习气,漏尽。

这是一个方面。具备了十力,另一方面,佛还具备了四无畏。

第二科,四无畏:

①一切智无畏:又叫正等正觉无畏,佛他成道了,具有正见,很自信而无所畏惧。

②漏尽无畏:他证灭了,而无所畏。

③说障法无畏:说他断集了,而无所畏。

④说出道无畏:说出道,也就是他离苦而无所畏。

若、集、灭、道,我讲的四谛啊。苦:离了,集:断了,灭:证了,道:成这个称他为四无畏,这是佛的第二个大特点。

第三科,是四无碍智:

①法无碍智:知晓一切事。

②义无碍智:了解一切义理。

③辞无碍智:通一切名言,一切方言名词。

④辩无碍智:就是很会宣说开演正理,怎么说,怎么做,应该怎么样能够如理如最。

第四科,十八不共法:

十八个不共法,凡夫不能跟他共,声闻缘觉二乘也不能跟他共,菩萨也不能跟他共,佛独有的,所以叫十八不共法。

①身无失:身体(行为)没有错误。

②口无失:应机说法,正确无误。

③念无失:心不散乱。

④无异想:没有不同的想法,平等普渡。

⑤无不定心:没有不安的心,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如此。

⑥无不知已舍心:所有法门都学了,但都把它舍掉。

这几项,成就他的戒法身。

⑦欲无减:欲度众不减。

⑧精进无减。

⑨念无减。

⑩慧无减:智惫圆满具足。

以上⑦-⑧这个叫“四如意足”,成就他的定法身。

①解脱无减。成就他的解脱法身。

②解脱知见无减。成就解脱知见法身。

③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以智慧为导向,不是跟着感觉走。

④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⑤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⑥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⑦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⑧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上面③-⑧这几项成就他的慧法身。

这是十八不共法。 

所以说佛是什么?在身体上来讲,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从精神上来讲,他有三十六法,就是有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而且十八不共法成就了戒法身、定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以及慧法身。所以你说什么是佛,这样就是佛,佛他成就的就是这个。

3、佛是转识成铸的觉者

这样分析得太过细了一点,对于佛是什么这个问题,大乘、小乘都有讲法,进一步我们再来讲佛是什么,把他更进一层,或更简要一点讲,佛,他是具有五智觉悟的人。

常人,一般的人都具有八识:眼睛能够看东西,这是眼识。耳朵能听,叫耳识。鼻子能闻,鼻识。舌头能尝,舌识。身体能够接触,身识。意识,能够思维,想一些事。在佛经上一般按顺序排列:眼、耳、鼻、舌、身,这叫前五识。第六个叫意识,第六识。末那识是第七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

第六识的意识,很清楚,不说了,它能够思维,能够想象。但是它根据什么想,根据什么思维呢?在佛教里面,按唯识学上来讲,他的意识还有根,是第七识。第七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第七识也叫意根。第六识是间断的,我们的想象,由东想到西,由西想到南,由南想到北,一个念头它是间断的,不是一个念头到底,是间断的,但是意根呢,也就是末那识、第七识,这个意根它是连续的,不断的。比如我们的思想,想来想去,是由它的根,末那识来支配,它抓住什么东西?如果形象一点说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意识,第六识是可以间断的,但是支持他的意识的根(第七识),一贯下来,是不断的,就是“我的……”。所以小孩从在娘胎里,他就“我的、我的”,一生下来,吃饭穿衣,上学工作,都是“我的”,一直到他死,都是“我的”。

所以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唯识学上把它叫“染识”。

第八阿赖识叫做“种子识”,种子识又叫“藏识”。能藏、所藏、含藏,包括三个意思在里头。就是眼、耳、彝、舌、身、意,我们前六识,它所做的动作、意识,它所想象思维,它的活动,它的造作,最后都在第八识里头留下种子,叫种子识。等于所有所做,都保留了种子,借用现代话说一信息,种子识好比信息库一样。但是我说,种子识绝不单纯是信息库,种子也不单纯是信息,这个等以后我们讲唯识学时再说明一下。

这样我们常人都有八识,因为他是识,也就是迷,不是觉悟的,释迦牟尼把识转成智,智是觉悟了的。他首先把第八识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其次,把第七识变成“平等性智”。把第七识末那识“我的、我的”转成平等性智了,就不是“我的、我的”了,就是无分别的了;有我了,就有他了,就有分别了,转成平等性智了,无我了,也就无他了。对第六意识,一般的妄想妄念,他转成“妙观察智”,看问题想事情,妙观察。然后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办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好,成所作智。以上这四智,又归纳为总的,叫“法界体性智”,就是我们人和宇宙他本性的智慧,叫“法界体性智”。这叫五智。

所以说佛是什么?他是具有五智的、有觉悟的人。我们平常说佛是什么,也都说是有觉悟的人。他觉悟的内涵又是什么?他觉悟了,他有五种智慧,他的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他的意识是妙观察,他第七识是平等性,他的阿赖耶、他的种子识是大圆镜,而他整个的是法界体性。所以,说佛是什么,我们有个基本的了解。

小乘,是自觉自利。大乘不光是自觉,还要觉他,自利,还要利他。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的人只求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利益。大乘,不但自己觉悟,还要他人觉悟,不但自己得利,还要他人得利,而更重的还是要他人觉悟,他人得利。这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小乘为我,大乘利他。佛呢?自己利,他也利,自己觉,也使他人觉,而且觉行圆满了,这就是佛。

另外,佛从密教来讲,密教认为我们人都是由六大所成,六大种:地、水、水、风、空、识,不论佛也好,凡夫也好,都是一样的,从物质上来讲,都是地、水、火、风、空大;从精神来讲,都是识大。所以说你要问佛是什么?在密教来说,佛就是六大。那么佛是六大,凡夫也是六大,凡夫的六大跟佛的六大是不是一样呢?在密教来看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么再进一步,在密教看来,泥塑的、木雕的、铜铸的(佛像),也是六大,也都具备地、水、火、风、空、识。可能你会问,它怎么会有识大呢,这些泥的木的铜的像怎么会有灵呢?但是雕像的、塑像的、铸像的人,这些建造佛像的人,以至于来顶礼膜拜的(人),你把它当成佛,你把你的识给它了,它也就六大具足。所以从密教看,泥塑的、木雕的、铜铸的(像),它也是佛。这是深一层讲的,这是照佛的原话说的,不是我说的。对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

所以佛是什么,我们从历史上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他的肉体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他的精神上证得来讲,他有三十六法,他有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另外从人的识的角度来讲,他把八识转成了五智,但是他跟一般凡夫或无生佛(佛像)同为六大组成。我暂时说到这里,进一步佛是什么,还有说法。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fjcs/835.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惠能求佛法的故事:黄梅求法,四处隐居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
六祖惠能:顛峰时期的巅峰,大师之中的大师
境界同佛:六祖惠能在佛教上的天才
千古一经《六祖坛经》持法者传承
佛教:无记,佛怎样对待难以回答的问题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