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讲变易的书,司马迁说:“《易》长于变。”《周易》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然、社会、人生如何变易、为什么变易以及变易的趋势等问题,培育了中华民族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精神。
《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阴一阳之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六爻变动不居止,上下往来没定准,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人们不可死抱住教条、原则不变,而应该适应阴阳刚柔的变易。在这里提示变易的原因是一阴一阳相互作用、相互交感、相互变通。变易的形式有二:一是变,二是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上》)“《易》穷则变,变而通,通则久。”(《系辞下》)就变来说,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穷到极点,就必须变化,死守不变,就要衰败,只有变才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存在发展下去。譬如泰a卦。“通”是变易过程中保持长久发展的机制,即生生不息的必要条。
为了保持永久的“变通”,必须使变通的基础和条件得以具备并实行。我们要学习周易中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
1、日新而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就是不断有新事物、新生命、新面貌、新科技的出现。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创造,无创造,哪来的新。德若作得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精神、科技素质,才能有最大的获得。外得于人,只有博施济民,给予别人,自己也会得到。这就是说创新、日新,而成就大事业,才能实践内得和外得。
2、物极则反,相反相成。“《易》穷则变”,穷即到了极端、极点,就要向相反方面转化。如《泰》与《否》言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序卦传》)。《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乾•文言》解释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进而不止,必有败退;存不自警,必遭覆亡;贪得无厌,必生厚丧。要把物极必反转变成相反相成,即阴阳相反而相成,进退、存亡、得丧相反相成,这里需要引进主体的忧患意识、道德意识。
3、与时偕行,与时偕极。《乾•文言》在释“亢龙有悔”时说:“与时偕极”,即不能与时变通,到了极限而不能变通,只能走向退、亡、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知”其理势,而不失正道,才能变通而生生不息。如何做到变通日新,生生不息?即“与时偕行”。《乾•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勤勉不懈,夜晚反省似有危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偕行”,变易生生,成就千秋大业。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yxx/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