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为什么在南北朝被改变?
本来只在巴蜀地区传道的天师道,在三国时,由于天师道首领张鲁随曹操而北迁。北迁后的天师道,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庭之机。在其实行限制、利用宗教政权的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天师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等,在众多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有许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杜子恭死时,将教事托付弟子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天师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天师道虽然在上层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但道首利用道教不断的举行大大小小的起义,使天师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加之张鲁死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组织涣散,科律废弛。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权乱收道徒财帛,道徒也普遍不守教规,所以,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唐朝皇室为什么崇奉道教?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创业过程中就利用道教“老君当治”的图谶及老君显灵,预告李唐王朝的成立;在建国之初,为了稳定人心,巩固统治,他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又颁布《先老后释诏》,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从此钦定了道教作为国教的地位。这样一来唐皇室不仅可以借宗教谶言证明李氏做皇帝的必然性,还可以利用太上老君来提高李家皇室在士族社会中的威望,平息上层社会的各种争夺。唐高祖李渊又亲谒老子在函谷关传道的楼观,并拜叩老子像,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大建道宫、道观和老君庙,塑老子像,大力扶持道教,使道教在全国威望大增。唐高宗时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经》为上经,命百官学习,并把道教定为国教,这样就使道教进入它发展史中最辉煌的阶段。
总之,唐皇室一是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在社会风气尊重门阀的当时,可以显赫自己的高贵出身:‘二是为更好地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要宣扬自己有一位崇高的护国神;三是为利用道教教化黎民,以安定社会;四是出于政治经济方面原因,需要采取扶持道教以抑制佛教势力的措施,所以自认太上老君李耳是自己的族祖,道都皇族的宗教。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hangtianshi/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