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必要时要降低自己的标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总是向上的,这是人们的认识,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众生的普遍心理。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个“人往高处走”的理念,曾经困扰了许多人,毁了许多人。客观地讲,人生一世,是不可能总往高处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但我们又不能不走。
当有钱的人变为没钱的人,有权势人失去了权力,老板变成了小工,昨天的名人沦为今天的无名之辈……诸事不如前的现象每人都曾经历过。每当这个时候,往日的标准都会大打折扣。由此看来,人生不可能总是守在一个较高的标准上。高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化身,其中包含着对周围事物的苛求。结果是把自己累跨了,周围人也受不了。
更何况,人生总有不顺的时候,诸如单位不景气,事业陷入困境,家庭遭受变故等等,诸如此类,跟随而来的便是和外界的标准一同降低。如果这时候还保持一种高标准的期待,还是一味地坚持“人往高处走”,就会遭遇打击,饱尝痛苦,陷入烦恼的境地。
在失势时降低标准,是人生正确的选择。尤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标准”往往是靠不住的,极易被动摇。学会降低标准,反而成了人们解决难题的一把钥匙。
当然,这里所主张的“降低标准”,并不是要你遇事遇人就退缩,更不是要你总是抱有一种消极的理念,而是一种心理调理和应对。“人生是不确定的”,况且,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的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常常会接踵而来。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不管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过高标准都会使人时时处处面临着一种高度的威胁。有时,甚至使人变得灰心丧气,感到绝望。
一味地高标准,不但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环境,之所以会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守着一个高标准不放,他们认为自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高标准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极端片面的害人理念,把人们带进死胡同。而那些肯于降低自己标准的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败局,开创新的人生。
某公司被兼并了,几百名员工一同下岗,他们一蹶不振,而老李却挽起袖子,到一家小餐馆做了一个跑堂的。某企业倒闭了,人们丧气到了极点,老张却在第二天下楼修起了鞋子。老黄是某单位的领导,单位解散后,不但官职没了,吃饭也成了问题,他什么也没说,到一家公司做了一个看大门的。
降低标准,不仅是要我们降低生活的标准,还有降低位置,放下架子,不顾面子,甚至还要放弃追求与以往美好的向往,承认面对现实,积极地寻找解困的一切可能方案。
在人生的许多大逆转中,许多人之所以败下阵来,甚至从此被打败,都是因为不肯降低标准。其实,那些就此降低标准,降下身份的人很快又会快乐起来。
由此可见,降低标准,是人生一种快乐的良方。只是这种良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放下”二字,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是否能够放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生活得更潇洒些。为了能够活得好一些,并时时快乐着,降低标准,有时会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摆脱贪图物欲的享乐,追求自然的快乐
老子指出:杯子中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打造的利器太锋利,反而容易折断。满屋的金银财宝,容易被夺走。富贵时骄奢淫逸,就会为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其身则退,这是“天道”的方法。
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肯定不能再往里加水了,因为再加水就会溢出来;一根完全拉展的皮筋,绝对不可以再继续拉了,再拉就会崩断。这种满盈紧崩的道理,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但是我们一旦将这种现象与克制我们的欲望联系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楚,想明白,做得到的了。
俗话说,欲海难填。
我们都见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臝的人开怀大笑;输的人顿足捶胸。但是不管是输是臝,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因为臝的人想臝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本钱。最后,臝的仍会输光,输的只会输得更惨。
早在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说是声名赫赫、不可一世。但到后来,他成了阶下囚,临刑前,他对小儿子说:“我多想还能和你牵着咱们那条卷尾巴的黄狗,穿过上蔡县城的东门,到山上去追猎野兔啊!”这正是一个“持之盈之”者,对于平静恬淡的生活重新渴望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时才想到返璞归真,为时晚矣!
《红楼梦》,写的就是一个金玉满堂的大家族,从有到无、由满至损的变化过程。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江山,天下财富皆归于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他应当“功成名遂身退”了。然而,这位始皇帝却偏偏不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兴土木,制造阿房宫,修造骊山墓,所耗民夫竟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达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单在咸阳周围就建宫殿270多座,在关外的行宫竟有400多座,关内有300多座。
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当然需要大量的劳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当时服兵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悲惨局面。民不聊生,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他的万世皇帝梦仅维持了短短的15年。
从古至今,人莫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其结果却是珍宝被偷盗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
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长久独占。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与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面对利与害,我们该怎么做呢?《劝忍白箴》中讲到的利害时认为:“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不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夺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损害。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掌握“度”,是古人十分重视的原则。欲望的满足如果突破了“度”的界限,必然给自身和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在太多的诱惑和机会面前不要迷失自己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总是觉得这是些不完善、应该修补的东西,老子却看出恰恰是这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认为,正反两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反面的、阴性的、低下的东西,能生成正面的、阳性的、高上的东西。同一个事物都具有正反、阴阳两方面的属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阴的一面能生成阳的一面。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无”,就是“柔弱”。人生的“无”表现在恬淡无为、质朴淳厚上。
“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真是治疗当代人的一剂良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这不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吗?我们现代人做事情的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老子不仅主张我们不要贪多。他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我表现、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有所不同。
好多人以为谦虚了、谦让了、不与人抗争了就是吃亏。殊不知,“吃亏是福”,真的是福。因为这种人最容易被社会认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学会淡忘不偷快的一切
有一个女人在公众场合被老公打了,很长一段时间她都非常痛苦。于是,她就到庙里去烧香,一位老和尚看到她一脸悲伤,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女人哭着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好惨啊,我多么的不幸啊,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了!”听罢她的陈述,老和尚对她说:“这位施主,你被老公打是你自愿的。”这个女人被老和尚的这句话吓了一跳:“我怎么可能自愿被老公打呢?”老和尚对她说:“你只被老公打了一次。但在你的心里,你心甘情愿地每天被他打一次。你自愿被他无数次地打,而不愿意终止这种想象,这才是你痛苦的真正原因。”
不管什么原因,在你身上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很失败,感到很不光彩,于是沉浸在没完没了的痛苦中。心情变得很压抑。仔细想想,有必要让它这样伤害自己吗,这与重蹈覆辙有什么区别呢?
是的,我们生在尘世上,各类欲望在飞扬、在碰撞。碰撞的结果,总会带来或大或小的伤害,从没有一生不受伤害的人。当伤害像无情的箭镞朝我们射来,把我们逼到无路可走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怨天恨地,把自己的心牢牢束缚在愤怒和哀怨的牢笼内,把所有光阴都浸泡在痛苦和叹息里,乃至一生都不得解脱,一事无成,一生惟余一堆用泪水和沮丧泡出的苦涩?
而对于那些有智慧的人,对于常怀谦卑心、柔软心和宽容心的人,伤害和快乐,就像天边飘过的浮云,都是不能干扰他的。无论处在什么样困难和烦恼的环境中,他都有魄力放下内心的挂碍,像蓝天一样清净。他会放下成功的快乐所带来的自满和自负,放下无情伤害带来的嗔恨和忧伤,把快乐当成小憩的清凉的树荫,把伤害当作砥砺身心的磨刀石,磨亮生锈的生命之刀,劈开人生道路上的荆棘,走出一条令人叹服的道路。
伤害,对于每个人,都是一道必经的风雨。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凄风苦雨,它就是凄风苦雨;把它看作风景,它就是风景;把它看成砥砺身心、增长智慧和才干的助缘,它就是良好的增上缘。一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时光的脚步声里,一切风雨,终将飘零,一切欢喜,终将飘零。学会放下,当下就还你一个清凉快乐的世界。
不要让阴沉的痛苦笼罩着你的生活。学会淡忘吧!淡忘那不该记忆的往事,淡忘那过去朋友对你的伤害,淡忘那恋人对你的背弃,淡忘工作中的不如意。
淡忘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让人懂得对生活的反思,去粗取精。
学会淡忘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朝气。学会淡忘吧,孤独、痛苦、伤心会随着日月的流逝,像流星一样的划过。
让我们淡忘不该记忆的往事,而记住那美好生活的时光!记住那获得心情愉悦的快乐、成功,我们才会在人生的征途中享受应有的快乐。
心理学家柏格森说:“脑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记忆,而且还帮助我们淡忘。”所谓淡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忘记,但在这里它更强调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地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使自己能在暴躁、忧郁、失意或心灰意冷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从而恢复自己原有的心智和状态。
淡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都顺利,因此,每个人都会遇到紧张、挫折乃至失败,这样渐渐地就形成了情绪的总是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调整和改善精神状态,我们必须学会淡忘。
一个聪明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情绪所困扰的,他通常能够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而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着自己。事实上,人们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旺盛的精神和体力去学习、生活、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单要淡忘不愉快的往事,也要学会放得下那些令自己感觉到得意和沾沾自喜的往事。这些事情对于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人来说,是很容易陷自己于虚妄的。而当你一旦淡忘了它们,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减少偏差,你生命中真正的光辉也会显现出来。
我们该如何淡忘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惟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空间,提高我们生活水平质量,让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cfj/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