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道,凡事不要极端
所谓中道是指在说明事物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道观念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佛教所阐述的所有问题之中,它极典型地表明了佛教思想理论的特点。
佛教苦乐中道
苦乐中道是佛教用中道思维解决的最早问题。在佛教产生之初时主要流行两种处世哲学:一是以顺世论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一是以耆那教为代表的禁欲苦行主义。顺世论反对禁欲,肯定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的生活。而耆那教则主张禁欲苦行,在《杂阿含经》中就有:“(耆那教徒)裸形拔发,乞食,人间游行,卧灰土中。”这样描述耆那教徒修行的情景。佛教认为极端的苦与极端的乐都是偏执的表现,都不会使人得到幸福。要使人摆脱痛苦得以解脱就只能行二边行,即苦乐中道。
佛教有无中道
“有”与“无”涉及的主要是有关世界有没有一个主宰体的问题。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其他的一些宗教不是偏执于“有”就是偏执于“无”。婆罗门教就执“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梵”所创造的,“梵”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因。而顺世论则认为世界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梵”,是执“无”的观点的。佛教以中道的观点对待这个问题,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极端。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是具有“有无二向性”的,即有“有”的成分,又有“无”的成分,具体的事物要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它到底是有的还是无的。比如说,佛教与顺世论都主张“无我”,但这二者的含义并不一样。佛教认为顺世论的“无我”是极端化的“无”,因为这种“无”是连解脱轮回也否定了的“无”,而佛教的“无”是建立在轮回与解脱都“有”
的基础上的“无”,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有的,而有些东西是无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cfj/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