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 阴阳八卦 阴阳转换 阴阳家 阴阳与应用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学 > 阴阳 >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2024-06-10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阴阳学说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存在和统一切事物内部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如宇宙就是由天和地构成的,天是轻清向上的,是无形的;地是重浊向下的,是有形的。一日是由白天和夜晚构成的,白天太阳升起,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黑夜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给人以阴暗和寒冷。一日正是由太阳和月亮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所构成的。一年四季更迭,出现了寒暑的交替,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引起了万物兴衰、消长的变化。人有男女的不同,禽兽有雌雄的区别,正是这种性别的差异,给人类和禽兽带来了性格、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别,并保证种族的延续,给世界带来了繁荣昌盛。其他的如山有高低,水有清浊,物有轻重,位置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方向有东西南北,运动有动静、升降、快慢、进退,时间有迟早,物体有大小,战争有攻守、胜败,生命有生死,等等。这些两两对立的属性或者现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由此而产生、发展。这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古人以“阴阳”来表示。这样一来,“阴阳”就从原来表示对阳光的向背的具象概念,转变为不再具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进而融入哲学的范畴。

“阴阳”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所谓“既景既冈,相其阴阳”,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就是“阴阳”二字的本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大谈阴阳,但当时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往往是各持已见,没有统一-的意见。如西周的太史伯阳父用阴阳的关系变化来解释地震,他说:“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上》)《左传.僖公十六年》也记载了周内吏叔兴用“阴阳之事”来解释天空陨石的自然变化现象。昭公元年医和则认为天有“六气”,即所谓阴、阳、风、雨、晦、明,把阴阳看做是天的两种气象。而老子、庄子则将阴、阳二气看做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但是,这些思想家都是从自然现象或是从“气”的立场来论述阴阳的,认为阴阳不仅是两种气,而且是两种性质,及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并集中体现在《周易》之中。

《周易.系辞上传》所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乾阳物世, 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显然,这里对阴阳二性的论述更加抽象化了。到了战国末年,经过邹衍“推演五行”,把精气、阴阳和五行三种学说糅为一体,才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他的有关阴阳的著述达“十万余言”,虽然其著作都已失传,但其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将阴阳学说同人事和社会联系起来,并形成了一套阴阳理论体系的,正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的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而董仲舒正是吸取了前人的各种阴阳学说,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关键人物。他所著的《春秋繁露》,其中《阳尊阴卑》、《阴阳位》、《阴阳终始》、《阴阳义》、《阴阳出入》、《天地阴阳》等篇都大论阴阳之道,并且与人事、社会的尊卑出入、地位贵贱等联系在一起。

分类标签:八卦天地阴阳学说阳卦阴卦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y/yyxs/98383.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二
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一
阴阳消长与阴阳互转、转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的涵义与本质,八字命理与阴阳关系
阴阳学说与阴阳的属性关系
阴阳学说之变易
阴阳学说观念的源起

为您推荐相关的文章

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新说与阴阳气化学说
阴阳学说之变易
精气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与阴阳的属性关系
阴阳概念与阴阳属性的形成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