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河图 洛书 时辰 六十四卦 纳音五行 六十甲子 天干地支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学 > 四象 >

四相八卦、周易八卦、卦爻符号模型

2014-05-06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四象

四相八卦、周易八卦、卦爻符号模型

四相,详解四相的具体内容

两仪的出现,使原本不清晰的循环系统,找到了两个支点。在确定太阴与太阳两个支点后,伏羲氏依据天体与地象变化,采用二分之一的分法,在两仪的中间又确定了两个点,即少阳、少阴。

少阳、少阴的划分,使平面上出现了四个点、四个区域;四个点与区域对应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个现象,实则为四气;以阴阳为主象,在各自的体内同时存在阴阳之变,少阳为阳中之阴,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阴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中之阴。天有四气,地有四相对应,地之四相即为:春夏秋冬。

周易八卦、卦爻符号模型

周易八卦、卦爻符号模型:秦始皇焚书,《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在其列,因而先秦易学的传授,并未中断。到了汉代,为寻求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一统,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倡经学,《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对《周易》的解说成了专门的学问。而且朝廷立五经博士,开子弟员,设科射策,劝以宫禄,这就为易学的发展创造丫良好的条件。汉代易学的重大成就,是形成了以卦气为中心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的代表人物是孟喜和京房。

孟喜是卦气说的倡导者。所谓卦气说,就是利用《周易》的卦爻象,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具体地讲,就是将《周易》的卦爻,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四时、十二月、二十闪节气、七十二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融《周易》与历法为一体的易学理论。

周易八卦、卦气说的产生,跟当时天文学的成就,尤其是历法所取得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时令节气。对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的认识,或许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至少在春秋中叶,已确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并以它们为参照系统,给出每月月初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同时,已经开始用圭表观察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而从公元前589年开始,19年7闰的方法已被掌握,与此密切联系的是四分历取回归年长度为365,1/4日的阴阳合历,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确立。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迄今所知,最早见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文训》,其中有些名称则已见于先秦典籍。

黄帝是如何将八卦理论应用到战略的?

传说中的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华夏的正统。蚩尤当时是一个极其发达的母系氏族,从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蚩尤部落已经有了冶金业。而黄帝成为众氏族盟主后所制的兵器仍然不过是以玉(坚石)作兵器,史实证明黄帝九战九败,确实是很难打败蚩尤的。传说中的西王母和九天玄女,极有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团的某个部落首领,因为归顺了黄帝,所以便将蚩尤统治地区的地理情况及蚩尤作战的基本战术(根据八卦理论创立的行军布阵法等)告诉了黄帝,黄帝学习了这些资料,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所以最终打败了蚩尤。

在上古时期,历法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道,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学说,天文星象、地理风水、占卜问卦、种田插秧、行军布阵、治国安邦、中医针灸、行禁破邪、内炼金丹、外家炉火等,皆以历法为基础,不懂历法根本无法学习和应用这些学问,只有通晓历法,才能掌握天地宇宙的规律,才能成为众氏族拥护的首领。所以说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应用了八卦理论,是可信的。

分类标签:卦爻周易八卦符号四相八卦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x/sx/7183.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为您推荐相关的文章

四象五行与八卦
四相八卦、周易八卦、卦爻符号模型
四象之:少阴、少阳、老阴、老阳
周易中的四象在性格心理上的表现
四象生八卦
天文——两仪生四象的宇宙原理
易学与易数,易学的卦辞与爻辞
易学思维研究:易学的二元、三元和多元思想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