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 易经智慧 易经奥秘 易经八卦 易经学习 易经取名 易经视频 易经基础 易经应用 易经全文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八卦 >

易有三义:变易、易简、不易

2015-05-0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经八卦
易有三义:变易、易简、不易
 
这篇文章尚有很多内容可以详加解释的,不过其中最关键的是“变易”的道理和“易简”的德性。所以西汉时的官方易学权威京房,在他的《京氏易传》(这本书很好,但也很难读),首先提到“变易”和“易简”的道理。整本《京氏易传》,主要是以“变易”的观念作为基础解释《易经》。由于他是官方易学的代表,所以在西汉时候的影响力非常大。
 
到了西汉末年,出现了一批解释《易经》的书籍。这批古书,我们叫作《易纬》,到今天仍有八种残传于世。为何叫作“纬”?它与“经”字相对。“经”和“纬”都是织布机里的线。经线是预先放在织布机内的直线,梭子带着横线经过,于是直线和横线交接就织成了布。横线就叫作“纬线”。有经线不能织成布,要加上纬线的帮助才能织成布。单有经书尚有不足,要加上纬书的解释,经书才能发挥作用,才有用处。可是大部分的纬书都写得十分荒诞,难怪隋文帝把它禁止、焚毁了。
 
但《易经》的纬书则属例外。特别是《乾凿度》,更是例外中的例外。这本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甚至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解释发展易学。如果陈鼓应教授说这本书是道家后学撰写的,勉强还可以。它吸收了京房的易学,以之作为基准,讲述了一切与《易经》有关的知识。这本书可说是汉代的易学概论。要了解汉代的易学,就浯要认真地读它。这本书以前很难得到,这儿十年则在国内外经常有翻印,应该很容易找到。二〇〇二年,国内出版了林忠军先生的《易纬导读》,点校注解了这本书,比较易读。
 
《乾凿度》一开始便假托孔子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指《易经》这一本书包含了三项重要内容。所谓“三义”,就是“易”、“变易”和“不易”。作者说的“易”是:“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五纬顺轨,四时和,粟孳结。四渎通情,优游信洁,根着浮流,气更相实,虚无感动,清净照哲,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文意是指“易”的作用,使得天地光明,日月五星顺从天道运行,大地四时顺生万物,这一切都是清净无为,不烦不扰,无心而成的。他所说的“易”,就是指《系辞传》内“易简”的“易”。他特别提出了没有个人感情,不需要劳心,自然而然,就是“易简”。韩康伯综合其意解释“易简”两字之义,便说“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在《乾凿度》中,讲到“易”是指易之德,即易的本性和易的作用。
 
接着《乾凿度》说到的“变易”,是指易的气,即阴阳两气的变动,它们推动天地四季万物的演变。这是根据道家和阴阳家对阴阳两气的看法来解释“变易”的。但是与道家不同之处是道家比较少讲人,对个别的人是冷漠的,对人群更甚;对天地兴趣较大、较尊重。但《乾凿度》的作者毕竟受懦家的影响更深,故在他解释时,特别说到夫妻、君臣、朝代都与阴阳两气推动变易有关。甚至说周文王因掌握了“变易”之道,所以周代建国可以有七八百年之久。由此可见,他仍然不是道家的后学,不是站在道家立场说话的。但他把《系辞传》的“易简”改为只提“易”不提“简”,肯定是道家的说法,因为道家只注重一端。所以本来《系辞传》是从天地对立兼提“易简”,而《乾凿度》的作者只崇天道,而天就是“易”。所以他说“易”,不说“易简”。后来东汉的伟大经学家郑玄写了《易论》和《易赞》两篇文章,其中同样提到易的三义。他把“易”改回“易简”,回复到儒家的立场。至于“变易”,《乾凿度》已说出了任何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动之中、永不停止。掌握“变易”之道就会幸福,不掌握便不幸福。因此,他讲到“变易”,是比较全面的。“变易”是整本《易经》最关键的内容,任何亊物永远都在变动之中。所以读过《易经》的人要明rt,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亊物目前的状态,接着它迟早会变向相反面去。这个道理可以见诸今天宏观的宇宙,超银河系,以至微观的宇宙,电子、中子、质子,都是在变动不休,因此变动似乎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永恒真理。而这一真理,《易经》已提出,佛家也如是说。但《易经》说得比较具体些。
 
接着的第三点是“不易”,《京氏易传》没有讲,首先提出的是《乾凿度》。作者从哪里得到灵感?《系辞上传》的第一章第一节说“天尊地卑”,指天地的尊高卑下不会变;至于引申到人的社会地位尊卑亦不能改变的想法则不是《乾凿度》作者首创,而是西汉武帝时令懦术得到独尊的大懦莆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曾提到“三纲六纪”的说法,“纲”和“纪”都是法,指可以效法的意思。何谓“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是说这些尊卑上下关系都是不变的。故根据这一说法,《乾凿度》认为《易经》所谓的“不易”,是讲位罝的不变。其实如果我们细心读原文,由“天尊地卑”一直到“贵贱位矣”,的确是讲位置的不变。跟着的“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两句则说的是宇宙之间有动静的常性。在变动中间有其规律性,这一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何《乾凿度》的作者不说?不是他看漏了,而是因为我们上面说过道家注重天地表面的现象,懦家注重现象背后的德性。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场,便不解释这两句。事实上,《系辞传》是通过天地位置的不变,引申到天地在永恒变动中间,有不变的常性。这常性是规律,掌捤这规律就能控制万变。他偏偏没有发挥这两句,因此显示出他的道家立场。故我认为,如果陈鼓应教授说《乾凿度》是道家信徒所写的,还勉强可以备为一说。但说《系辞传》是道家信徒所写的,就绝对反对,因为立场完全不同。我们不应埋没良心胡说,这与学术良心有关。不顾真理而只顺着自己的主观爱好去写文章,就会混淆是非,造成不良的影响。
 
各位现在知道,易学有三义,我们撇开《乾凿度》,站在《系辞传》或《十翼》的观点来说,肯定《系辞传》和其他各传都特别强调变易是《易经》最关键、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在变易中有“常”,究竟应怎样处理它呢?在《十興》的不同作者中间,也有不同的观点。在《系辞下传》中,作者说乾的恒德就是“易”,坤的恒德就是“简”。“恒”就是永恒不变。因此根据他所强调的天地规律,即恒德是永惧不变的。而在恒德中,“乾天”就表现在刚、易、健,即乾的性质是刚健、平易。其实“易”,或者“健”,或者“刚”,是同一事物的三种不同作用而已。而“坤地”就是阴柔、是顺从、是简略。这一种性质是不变的。因为天地有了易简,或者有了刚柔。通过这个刚柔、易简的变化,自然引导万物的产生和变化,因此他同样承认,变中间有不变,只不过变易更重要。变中之常是由变而产生的,所以是次要。故变是绝对,不变是相对的。
 
但《十翼》中,专门解释卦辞的《彖传》在解释恒卦时就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的规律是永恒长久,而且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当日月得到天的原理,遵从天的规律,它就永恒地照临着大地。“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变化,依着这一道理长久不变地发展,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久于其道”,圣人根据天地建立长久不变的道,“而天下化成”,而天下万物和人类就能化育完成。“化”就是变化养育,“成”就是完成。例如人类的变化和人类建立的社会就是《易经》所说的“人文化成”。而“文化”两字的意思,就是由此而来。《彖传》作者最后说,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永恒之道,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情况我们就能够完全了解了。这里就强调了规律的永恒。因为变化只是在规律发展时所见到的现象,所以变化因而没有永恒那么重要了。
 
但《彖传》在革卦却说:“天地革而四时成。”因为天地有变化,顺次推出了春夏秋冬;“汤武革命”,指商汤和周文王改革了上天的委命(即代理权);“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顺乎天意和应乎人心的。所以是“革之时大矣哉”,革卦最重要的意义是“革之时”。根据作者的说法,虽然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其实在不变的宇宙中,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有改变才会更好。正好比天地应该不变,但如果天地不变,就不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而天地只会永远是暖或冷。假使我们人类社会不变,迓朝永远是日朝,商朝怎样取代它?商朝永远是商朝,周朝如何取代它?因此承认在宇宙、在人生中,变革亦是一种很重要、必然发生的道理。
 
但当他用了“时”字,我们就知道,“时”是指变革要在适当、有需要的时候才出现,而不是常常出现的。那便可知永恒不变是绝对,而变化反而是次要的^各位在这里会发现争辩之点了。《彖传》恒卦和革卦所说不同,究竞宇宙变化是绝对,规律是相对呢?还是规律是绝对,变化只是绝对规律中的次要辅助因素?西方科学家相信变易是永恒的,今天甚至时代曲都唱着“变幻原是永恒”。但古人则不然,宋朝易学有五大派,北宋程颐、南宋朱熹是理学派,他们吸收了《乾凿度》“易有三义”中“不易”的思想,和《彖传》在恒卦、革卦提出的哲学观念,发展了汉代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提出阴阳定位的理论,这理论是八百年来普通人到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接受的观念。除了易有三义的说法,《易纬》的《乾坤凿度》还提出了易有四义的说法。当然其中三义是《乾凿度》的说法。作者所提出的新的一义是“日月相衔”,指易就是日和月互相包衔,亦即是说,《易经》就是曰月互相推行,推动整个天地变化之学。“日月相衔”,换言之,就是说天地的运行,所以同在汉朝时,便有人想到将这句话改变,变成“日月为易”,勉强将“易”字的下半部分说成是“月”字。例如撰写于公元一〇〇年解释文字原始意义的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解释“易”字的时候,就提到“秘书”有所谓“日月为易”之说,即是说,公元一〇〇年之前已经有了“日月为易”的说法。“秘书”当是指纬书而言。
 
到了公元一〇四年到一六〇年之间,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相”即互相,“当”即配合。而东汉末年伟大的经学家郑康成(郑玄)就接受了纬书中“日月相衔”或“日月为易”的说法,把易提升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我们上一个课程已讲过,现在不再重复了。
 
后世的道教徒忽略了《易经》的原意,承继《周易参同契》之说,以“日月为易”,可见这说法影响力之大。
 
到了淸代初年,毛奇龄写了很多有关《易经》的著作,其中有一本是《仲氏易》。“仲”是什么意思?古人称兄弟的排行为“伯仲叔季”,最长的叫“伯”、第二叫“仲”、第三叫“叔”、最小的叫“季”。我们今天称亲人为“伯”和“叔”而不用“仲”和“季”。但古人有用“季父”称呼叔父的。在《史记》或《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称范增为“季父”。毛奇龄将他的兄长毛锡龄讲解《易经》之说,扩大写成一书,所以名为《仲氏易》,其实这是他谦抑、不掠别人之美的说法。在这本书中,毛锡龄提出(见原书卷一)“易有五义”,比前人多出了一义。除了前面所讲的“变易”和“交易”外,还有三种,他称之为“反易”、“对易”、“移易”,他认为这三种是他发千古未发之义。但这三义都是就爻的外表形式来说明,其实琐碎之至,落于形而下的层次,和古人站在哲学高层次立论是不同的。因此,虽然他提出了五义,研究《易经》有造诣的人不可不知,但跟从他的说法的人就只有少数,故我们不需要多加解释。各位只®明白“对待为体,交易为用”和“流行为体,变易为用”之理便已足够。易学最基本的变化就是这两种而已,其他只需触类旁通就可以了。
分类标签:变易不易易简三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bg/948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为您推荐相关的文章

《易经》是动态的分析学
《郑氏易》阐爻位之律则以释易义之幽赜
如何用六神来断卦?
《郑氏易注》系辞上传(二)
郑氏爻辰及其渊源
郑玄传简述
《郑氏易注》序卦传杂卦
《郑氏易注》随卦蛊卦临卦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