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无极图
①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表示炼内丹的过程,同陈抟《指玄》和俞琰《参同契发挥》中所说的炼内丹的方术相一致,且对《参同契》炼丹术有所发展,将炼外丹引向炼内丹。依清黄宗炎《图书辨惑》所言,此图式最下一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为祖气即丹田之气所出之处。第二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祖气上升,加以提炼,炼有形之精而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而化为出有入无之神,即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五气朝元,表示所炼之气贯穿于五脏之中,统率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一起。其中水(肾)火(心)二气最为重要,居于上位。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炼,则进入最上圈。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气所出之“玄牝之门”相呼应。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当中一段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故名之为无极图。黄氏认为,其中的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水火匡郭图。陈抟的无极图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畴解释炼内丹的方术。此无极图后被周敦颐发展为“太极图”。参见“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条。
②指“太虚图”,参见下面的“太虚图”条文。
十、太虚图
太虚图
“太虚图”一名“无极图”。图载宋林至《易禅图》“法象第一”。此图为一大圆,中空,表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之“无极”状态,无穷尽,无方体,无界域,是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故无以名之,名之为无极,对“太虚”的解释,早已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太虚(无极)乃万物起始之源。
十一、太极先天之图
传为道教太极图式。见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因此经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认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流,有《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今有人考证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乃北宋周敦颐以后著作,其御制为伪托(王卡《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极图源于此图和此图源于周图之争。此图上圈为阴静;第二圈为乾卦象,右半圈为坎卦象,为乾坎相抱;第三圈为阳动,环绕五行相生图,且两边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为“万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标明其义。
十二、周氏太极图
今本周氏太极图与旧本周氏太极图
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学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此图式现存有二:
(1)旧本太极图。即南宋朱震为高宗讲易时所进的太极图,见于朱震《易卦图》上卷(通志堂本)。与今本太极图比较,阴静在上,而阳动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无黑。清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之图是太极图原貌,与太极先天图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杨甲作《六经图》,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其引太极图均作此图式。一说朱震献图第二圈为黑白互纠形。《四库全书》所载朱震所献图,却比太极先天之图少一个其中写着“阳动”二字的空心圆,仅有“阳动”二字,第二圈则为黑白相同。南宋黄震说:“又太极图,初圈象无极而太极者,其下注阳动二字。”(《伊川至论》)南宋肖应叟所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与此形略同。
(2)今本太极图。为朱熹整理改动并流行于后世之图。朱熹说:“然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谓太极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称,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载周子《通书》,缀以太极图,图与《通书》合而为一,足证晦翁之说,而解陆氏之疑。”朱熹将“阴静”置第二圈两旁,并将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改为黑白互纠形。周氏太极图表达的基本内容为:太极作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静,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或阴阳二气,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于阳气的运动、阴气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精华,与无极本性“阴静”凝聚而构成万物的性质,亦即五行生成图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万物则生。其实质是讲宇宙的生成过程。关于此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宋时即有争议。陆九渊认为:“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这文,后人不辨也。”
(《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全祖望于《周程学统论》中亦说:“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则不易之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敦颐友人潘兴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朱熹据此断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多持此说。关于此图来源,观点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认为此图来于道教太极图示,其《太极图授受考》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曝书亭集》卷五十八)黄宗炎《太极图说辨》认为此图来于陈抟无极图,认为“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又说:“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现在多认为周敦颐当是受此二图启发而作太极图。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tj/tjt/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