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说,初学的菩萨有“五怖畏”,即:恶名、恶道、不活、死、大众威德。
为什么害怕“恶名”?因为沾了恶名,便会遭人鄙视、排斥、隔离,甚至冤枉,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所以古人说:“君子恶居下流。”就连坏人也怕别人说他是坏人,还想尽办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装作君子善人,要人肯定他、歌颂他。
害怕“恶道”,是指怕死后堕到地狱、鬼、傍生三恶道去。其实在人间,有许多人已经像在地狱,行为已经像畜生、像鬼一样了。
害怕“不活”,是指行布施不敢尽其所有,以免自己生活成问题。这跟穷与富没有关系,有钱人也怕活不下去,好比越大的鱼需要的水越多,因此贪心重的人,财产只能多不能少,一少就害怕,就活不下去了。很多人只能伸,不能屈;只能富,不能穷,尤其大富大贵之人,突然一夕之间落难变穷,就自杀了。本来他多少还有点钱生活,即便没有钱,也不是活不下去,是是他却害怕活不成而自杀了。这种人很愚蠢,大丈夫应该能伸能屈,能富贵能贫贱,如此才是真正学佛的态度。
另外是害怕“死”,死是人人都怕的。初发心的菩萨,虽然发了广大心,突然要他舍身命,也一定会害怕的。
最后是害怕“大众威德”,就是指在大众面前,或有威德的人面前,心里虚怯,不敢说法。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指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如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均是。
所谓我执,是指“常、乐、我、净”的思想。“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外道的神我思想认为死后会被上帝召回,跟随上帝永远在天国享福,这就是“常”。还有一般民间信仰以为人死如换衣服,衣服穿旧了,换件新的;衣服穿脏了,换件干净的。我们的躯壳肉体就像衣服,可以一生一生地换,今生穿牛皮,来世穿人皮,再下一世穿狗皮,而这些皮囊里的性灵则永远不变,这种思想也是“常”。
依佛法来说,我们的肉体固然会生老病死,而我们的神识也一样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由于我们的识蕴经常因业力的作用而变化,即使今世与前世都做人,也因识蕴不同而出现人格的差异,所以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
“乐”即快乐之意。众生皆有不同层次的快乐,蚂蚁有蚂蚁的快乐,粪蛆有粪蛆的快乐,狗有狗的快乐,人有人的快乐,上了天,天人有天人的快乐。从天人看我们人间的快乐,算不算快乐呢?当然不算。我们人看狗的快乐,算不算快乐?狗吃屎很快乐,我们人会去和它同乐吗?因此,既然不同的生命层次有其不同的快乐,那就没有所谓真快乐。再从无常的角度看,世间的一切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乃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虽然会使人感到满足,但是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跟着到来,不能不说“诸受皆苦”了。
“我”是独立自存的意思。依佛法讲,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绝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独立自存的。
“净”,在凡夫的立场看,也是因层次而有不同,由于心理情况的差异,对相同的境界会产生净或不净的认识与感受。而人间的清净,从天上来看,就变成了垢秽而非清净。
所以凡夫认识的“常、乐、我、净”都是颠倒见,有颠倒的思想就会产生颠倒的行为。到了小乘,则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他们从常见无常,从乐见苦,知苦而知修道,修道至彻悟无我而得解脱。凡夫因为有“我”,“我”是无常的、痛苦的、不净的,彻悟了“无我”固然是好,但此等圣人很可能因此而厌离人间,执“无常、苦、无我、不净”,而汲汲要入涅粜。这种去了“我执”而未去“法执”还是不究竟,应该更上一层楼,修菩萨的境界,就是“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净非不净”,这也就是佛法所谓的“中道思想”。“中道”就是既不执常,也不执无常;既不执我,也不执无我。
“梦想”是因为执著身和心的对立,自和他的对立,物和我的对立,乃至烦恼和菩提的对立,生死和涅檠的对立等,在五蕴法中产生种种错误的想望,凡夫以我执为梦想,小乘以法执为梦想,大乘菩萨则已远离我执法执的颠倒梦想。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qj/xj/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