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华严经 楞严经 金刚经 法华经 阿弥陀经 六祖坛经 观音经 药师经 大藏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遗教经 普贤菩萨行愿 四十二章经 八大人觉经
您的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宇宙观 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

2014-11-0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心经

  宇宙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人在宇宙中即解脱自在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争,不增不减

  上面这一节经文,是宇宙观的总论。佛教的宇宙观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说明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脱自在。何谓“宇宙”?古人说:“上下四方日宇,往古来今日宙。”所以“宇宙”就是指无限时空中的一切事物。谁能够知觉时空的存在呢?主要是人类。人类通过多种官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协同活动,再加上经验,以此认识事物的深度、形状、大小、颜色、运动以及与自身的相对位置等,因而知觉到空间的存在。同时,人类经验着外界事物各种持续不断的变化现象,如昼夜更替、夏去冬来、生命的生死枯荣,乃至自身生理周期现象等,而知觉到时间的存在。人类根据空间与时间的知觉而论究宇宙的原理所提出的观念,就叫做宇宙观。

  观世音菩萨继续对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诸法空相”的“诸法”即五蕴法,包括一切物质与精神;佛法的名词称为“色法”和“心法”。前面是以人类身心的五蕴法来观空,本节则是以时空现象的五蕴法来观空。从时间的立场来看事物,叫“生灭”;从空间的立场来看事物,叫“增减”;从凡夫的立场来看时空的现象,则有欣喜和厌恶,欣喜的叫做“净”,厌恶的叫做“垢”。因此从凡夫位所看到的宇宙,无非是生灭、增减与垢净。然而以佛法的观点而言,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什么道理呢?我们依序来说明。世间的事物,从无变有叫做生,从有变无叫做灭。生与灭,以凡夫的知觉而言,是真实而不假的。但是换作佛法的立场,则生与灭其实都是暂时的,不是生了就永远生,灭了就永远灭,因为“生”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配合而显现,“灭”也不过是由于各种因素的解散而消失。所以,生,并非真的生;灭,也不是真正没有了。

  我在美国认识两位太太,其中一位年纪较轻,生了一个女儿,我向她道喜,她竟然说:“生等于无生。”我赞叹她:“真了不起!你怎么知道生等于无生?”她说:“现在的小孩到十六岁读高中时,就不再依着父母,要找他们也不容易了,所以我只是把她生下来养着,将来离开之后,便等于没有了。”这位太太学佛,学得真是不错哦!

  另外一位太太快50岁了,她有一个儿子,大学刚毕业,突然患心脏病死去。她痛苦得受不了,一直找我问:“师父!我的孩子在哪里?你能不能教我修行,修到让我可以见到我的儿子。只要再见一面,我就甘愿啦!”老年丧子的悲痛是可以想象的,特别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所以我总是安慰她。但每次她都不死心,最后一次又要求我:“师父!能能用你修行的道力,把我儿子找回来让我见一见?”我就对她说:“以佛法来看,如果你的儿子在生时没做什么坏事,死后不是升天,就是再转生人间。要是做了大坏事,现在已经入地狱或者转生畜生道去了,即使牵亡魂的人要找他也找不到了。假设他已升天,天人看人间是又脏、又臭、又腥、又乱,他绝不肯回来受罪的。万一真的有人帮你把他的灵魂召回来,可能那不是你的儿子,而是个魔鬼。”

  她听了吓得瞪着眼说:“那就不要找了!”我又问她:“你儿子做过什么大坏事吗?”她摇头说:“没有。”又问她:“那有没有做过大善事?”她再摇头说:“也没有。”“那么,可能他又投生人间去了。”她愣了一下,说:“又投生,又变成另一家的儿子喽?”我举个例问她:“太太和丈夫离婚,离了婚的丈夫是否还是丈夫?”“不,应该叫做前夫。…‘前夫死了没有?”“没有,但不再是丈夫了。”我再问她:“你儿子死了又投生,该怎么称呼?”她想了想,说:“我的前子。”“前子是不是你的儿子?”“不是。”我说:“既然不是你的儿子,你还要叫他回来,实在没有道理。这等于是前夫再婚了,而你还要他回来,太不合理。”

  虽然宇宙之中的物质和生命现象,都是有生有灭,但是若把时间的距离延伸,与因缘配合来看的话,则并没有真的生与灭。所以,经文告诉我们“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是就空间的质量与数量而言,质量有多有少,数量有增有减。举人口为例,台湾有2070万人,台北市有将近270万人。北投一区有20多万人,人口很多。但是如果来一次瘟疫或战争,人口马上会少,这是增、减。不过,构成我们人体四大(地、水、火、风)的元素是取自地球,人死后四大分离,元素又回归大地。从地球的物质成分或数量来算,不管人口增减多少,都没有离开地球,所以地球的质量是不增不减的。

  就生命的精神体而言,地球起初没有生命,现在地球上的众生是从他方世界转移到地球来接受共同的业报的。换言之,由于有共同的因缘而到相同的世界里来。世界不只是地球而已,佛教所说的世界广大无边,众生在各世界中来来去去,在此处造恶业,到彼处去受苦报;造善业则可能生天,或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或再投生人间仍做地球人。因此,从全体空间而言,亦是“不增不减”。

  所谓“不垢不净”,“垢”与“净”是我们凡夫对时空诸相所生的执著,产生喜欢的就说“净”,不喜欢就说不净,也就是“垢”。俗谚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恋爱中的男孩,由于主观的感情因素,常把对象看成仙女下凡。不过这种主观也非永远不变,婚前她是“仙女”,等到婚后,距离感没有了,吸引力消失了,昔日眼中的“仙女”往往就变成“母夜叉”和“黄脸婆”了。可见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看待相同的人事,感受是会变化的,它是出自人的妄想与执著,并没有真正的垢与净。

  所以,五蕴法是空无自性的,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也没有所执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上面这一节经文,是宇宙观的别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旬中的“空”是指“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性。这是承接了上面宇宙观的总论而说:“因此在空性之中,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既然没有,就不用害怕、不用逃避,更不会执著它了。只是那些抱着偏空思想的小乘圣人,未能看透这点,急着要离开这个五蕴法的世界,好比儒家说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做法一样。殊不知个人虽然躲开了鬼神的缠扰,但是鬼神以及鬼神的作用,在他的心里永远还是存在着的。

  既然五蕴法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法,那么属于五蕴法的另外方式的分类——十二处、十八界,自然也是空的,经文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前六项主要是指人类身体的官能,后六项是官能与外界接触的对象,前后的十二项都属物质体。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指视觉神经,耳是指听觉神经,鼻是指嗅觉神经,舌是指味觉神经,身是指触觉神经,意是指大脑所司的记忆、分析、思想等功能的神经,总称为“六根”。六根各别接触的对象为色、声、香、昧、触、法,称为“六尘”。

  六根组成身体,又名“根身”;六尘组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又名“器界”。六尘中的法尘,是指语言、文字、思想等种种的符号,即能使我们用来记忆、分析、思想的符号都可以叫法尘。六根与六尘加起来合称为“十二处”,是五蕴法中的“色法”。那为什么叫“处”呢?处是指所依托的地方,意思是说:经由依托而能产生另外六种东西的地方,这六种东西,就是“六识”。能使眼睛看到物体、耳朵听到声音等而产生认识的作用,即前面说过的,属于受、想、行、识等心理、精神的活动。所以如果没有六识的话,就不会有对宇宙和生命的体验和认识。试想,如果只有六根而没有六识,那就成了死人或植物人;要是只有六尘而没有六根,则这个世界对你来讲是不存在的。因为既然没有六根,怎么知道有六尘?人的六根不起作用,尽管世界仍在,但对死人而言等于不存在。因此,人死了若没有福报和神通,就根本无从辨识这个六尘的世界,想碰我们也碰不上,所以诸位怕鬼的人,胆子可以放大一点了!

  六识属于“心法”,即五蕴法中的受、想、行、识。六识中的每一识都与识蕴有关,但五蕴里的识蕴并不等于六识中的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任何一识所产生的功能,成为业力,此业力才是五蕴里的识蕴。

  综合来说,佛教的宇宙观是推源于五蕴,五蕴的物质部分(色蕴),可分析成十二处;五蕴的精神部分(受、想、行、识等蕴),可分析成六识。把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合起来总称为“十八界”。界,即范围、界限的意思,表示每一部分各有其一定的概念范围和功能定义。上面所讲的“蕴”、“处”、“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三大科。菩萨用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的结果,五蕴是空,十二处、十八界当然也是空。因为空,故一切“有”能依空而立,这叫“真空妙有”。大乘菩萨就是凭这个不著空、有两边的中道智慧,离一切相,度一切众生。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qj/xj/8677.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人类观 五蕴 五蕴皆空 人的本身即解脱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