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华严经 楞严经 金刚经 法华经 阿弥陀经 六祖坛经 观音经 药师经 大藏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遗教经 普贤菩萨行愿 四十二章经 八大人觉经
您的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经大全 > 法华经 >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2014-05-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法华经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即 妙法莲华经 。
 
 
(经名)妙法莲华经之略名。经中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同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目录
1简介
2历史渊源
3法华宗旨
4法华结构
▪ 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 本经二十八品次第由来
5各品大意
▪ 第一、序品
▪ 第二、方便品
▪ 第三、譬喻品
▪ 第四、信解品
▪ 第五、药草喻品
▪ 第六、授记品
▪ 第七、化城喻品
▪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 第十、法师品
▪ 第十一、见宝塔品
▪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
▪ 第十三、劝持品
▪ 第十四、安乐行品
▪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
▪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
▪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
▪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
▪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
▪ 第二十二、嘱累品
▪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
▪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
▪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
▪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
▪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
6相关资料
7功德利益
▪ 殊胜功德
▪ 有助开悟
8佛教贡献
9法华经
1简介
 
 
《妙法莲华经》[1]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2]《妙法莲华经》关键词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2历史渊源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妙法莲华经】
经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法华有三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记,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为七卷。独唐智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注记古本七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为八卷矣。然观其后经录,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记七卷,则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华科注现行本虽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为七帙,寿诸良梓,则原为七卷,明也。
诸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法华经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华经义记八卷,梁法云撰。法华经玄义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论疏三卷,隋吉藏撰。法华经玄论十卷,隋吉藏撰。法华经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六卷,隋吉藏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陈慧思说。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唐湛然述。法华文句记三十卷,唐湛然述。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华玄义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唐智云述。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法华经为章一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十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义决一卷,唐慧沼撰。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现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释,疑是唐可周撰玄赞评经钞。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宋法照撰。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宋从义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宋有严注。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明传镫录。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灵耀述。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智铨述。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华经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华经要解科文一卷,法华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法华经合论七卷,宋慧洪造,张
 
【妙法莲华经】
商英撰。法华经句解八卷,宋闻达解。法华经前六意一卷,宋与咸录。法华经序注一卷,宋祥迈注。法华经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环解。法华经科注十卷,宋守伦撰,明法济参订。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华经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法华经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华大意三卷,明无相说。法华经击节一卷,明德清述。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明海重订。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法华经纶贯一卷,明智旭述。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明智旭述。法华经悬谭一卷,净挺著。法华大成科文一卷,际庆排录。法华经大成十卷,大义集。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净升集。法华经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华经授手十卷,智祥集。法华经演义科一卷,广和标科。法华经演义二十卷,一松讲录,广和编定。
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通理述。法华经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明焦竑纂。法华三昧忏仪一卷,隋智顗撰。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慧详撰。法华经传记十卷,唐慧详集。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礼法华经仪式一卷,宋知礼集。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法华龙女成佛权实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显应录二卷,宋宗晓编。法华灵验传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经持验记二卷,周克复纂。
3法华宗旨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4法华结构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后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一代终极教说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这本、迹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
  《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
  《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寿量品》所说,佛的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量,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灭,而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令众生去除对佛身的偏执,这是本门的主旨。
  从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法华的内容,迹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为迹门的序分;讲述法华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开显又分作略、广两部分:
  一、略说开三显一:从《方便品第二》开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同品中“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在这里世尊讲述的主要是十如实相的甚深奥义,并且由于世尊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而以当机众舍利弗代众三次请法。
  二、广明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共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开三显一的内容阐述佛陀分别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类声闻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说法,故称法华三周说法。三根声闻分别在三周说法中得到法益,并蒙佛授记,所以又称三周授记。三周说法分作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周是法说周,是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明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但是昔日权巧又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所以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然而这一开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领解,并蒙佛授记,名号为“华光如来”。开三显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说,舍利弗领解授记事宜则于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谈,其文止于“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第二周是譬说周,是佛为中根人在第一法说周中不能领解一乘真实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说了三车、一车的譬喻。譬喻中,长者初许羊、鹿、牛三车(以其乘载量之小大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施权,后来等赐一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是显实,通过跳出火宅后的开权显实,令他们了悟一乘之理。这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并陈述了穷子喻来表达他们对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来。然后佛为说第五《药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并在第六《授记品》中为四大声闻分别授记。这是第二譬说周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缘周,是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说法的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说他们宿世为大通智胜佛下的一乘机种,释迦在因地为十六沙弥之一时就曾为他们说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时有富楼那、憍陈如等千二百声闻领解,并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得到佛的授记;又有阿难、罗睺罗等领解得益,于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中蒙佛授记,乃至后来的《劝持品》中对波阇比丘尼、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等授记皆是闻开三显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内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说法分反复正说(佛说)、领解(表明弟子之领解)、述成(佛对弟子之领解认可)、授记(佛对弟子成佛作预言)四阶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谓周备完足。
  从第十五《从地踊出品》到经末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是本门法华的内容,本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开头至同品“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是本门的序分,这是以四大菩萨为首的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
  二、正宗分:从同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是本门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来寿量品》为正开师门的近迹、显佛地的远本。
  三、流通分:从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
  本门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为劝持流通和付嘱流通,
  (一)劝持流通:从弥勒说偈以下及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师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主要是劝末世众生受持此经,并将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别阐述。
  (二)付嘱流通:从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嘱菩萨当于末世流通法华。其中,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嘱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嘱累菩萨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属于化他流通:《药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观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罗尼品》以总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庄严王品》以誓愿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贤劝发品》以普贤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华来看,迹门十四品的当机众以声闻为主,本门十四品的当机众则以菩萨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于信解领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的一乘妙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蒙佛授记,于无上菩提永无退转。后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现在大愿大行方面,诸大菩萨在末世五浊中不惮蔽恶,依如来衣室座三轨来弘通妙法,以此圆满无上菩提。
本经二十八品次第由来
 
《法华经》的通行本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序品为迹门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现法华六瑞,而起众疑。弥勒菩萨代众请疑问,向文殊问缘由。文殊菩萨根据过去听法经验,知佛当说大法。他告诉弥勒菩萨,法华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对答,引起在会声闻弟子的兴趣,故此品成为佛在正宗分中说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发起因缘。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为迹门的正宗分,说明“开权显实”之理。该分再分为略开、广开,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实相”为略开,其后为广开。广开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说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说十如实相,后半部分是属迹门广开“法说周”的正说段。这是显示佛陀和过去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设权巧方便,然后会归于一乘,强调权实不二为旨趣。
  佛在《方便品》说法周的正说之后,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记。于是舍利弗欢喜踊跃,并请佛为其它弟子授记。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说周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闻佛说即信受了解,但他陈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须菩提等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穷子喻,文辞特长,故专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声闻由自陈穷子喻,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是本品述说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亦说药草喻述成印可,然后方为授记,故有第五《药草喻品》和第六《授记品》。
  以上二周说法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声闻,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过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缘令他们自识宿因而得度。下根声闻领解佛乘后的授记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和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阐述。至此三周说法圆满,迹门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是迹门流通分。
  上来八品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师位,必明法师行,故次于授记后而有第十《法师品》,以示成佛之路径。
  既闻三周说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于《法师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净心实相于覆障中显现,这是多宝塔涌现的因缘,也是第十一《见宝塔品》的由来。多宝塔喻如《法华经》所说净心实相,利根人见宝塔即见一心实相。第十一《见宝塔品》有承前启后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世尊所说法华会三归一,皆是真实。启后,本品中本师一佛身摄十方分身诸佛,就佛身而言,为后文开迹显本之前方便,为本门《寿量品》埋下伏笔。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与前品《见宝塔品》似乎没有太大关联,然而同属于迹门的流通分,本品阐述提婆达多为释迦成佛之增上缘,人们眼中的恶人也得到授记成佛;又本品阐述龙女成佛,此皆证明法华一佛乘之殊胜,自行化他,同成佛道,与前品宗旨本无二致。
  佛于前《见宝塔品》末,劝募发愿弘扬此经之人,又于《提婆达多品》以古今事例,赞叹此经功德殊胜以劝受持,故有诸菩萨声闻等,禀承佛的遗命,来受持此经并弘扬此经,这是第十三《劝持品》的由来。本品中,佛为姨母及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授记,这是因为佛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记中,未及尼众,《法师品》广记也未说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众之记,如此始称平等圆满。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流通分的最后一品,有成前开后之意。因上来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经自行化他,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此为开前。前品既得圣众受命持弘,今品为初心的菩萨开示佛灭后恶世中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然后可得万行一心,三身一体的佛果,这是开后寿量品。
  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到经末共十四品是本门,说开近显远之大义。
  上一品示四安乐行,一一皆是要求从吾人清净心地上着力,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第十五《从地涌出品》所举从地涌出住空的菩萨们即是成就四行之人。从地故不着空,住空故不着有,不着二边,即是中道。《从地涌出品》前半所说即是以这些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因下方涌出诸菩萨具有三十二相,久习菩萨所行,其数无量,引起此土菩萨的怀疑,故在后半品中弥勒代表大众请疑,由此佛讲述了如来无尽的寿量,而有了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大非真灭,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开迹显本之重点,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后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共三品半,是本师赞美人法,以劝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嘱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药王品》以下五品,是举诸大菩萨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圆行、助行、正见行等不思议力用,以劝弘通。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前半品属于本门的正宗分,是阐述诸大菩萨闻佛寿命长远如是,当下获证许多殊胜法益。后半品校量胜劣及后时信解持经利益,属于本门流通分的赞美人法,分别说明闻法菩萨所得功德证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并以行五度功德与之比较优劣。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特为佛灭后,但有一念随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获功德也功超无学,令一切见闻法华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灭后信持此经有五品(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随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广为校量。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广举五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随其一事行成,当得六根清净功德,这是举果以劝修因。又,前品正明随喜福德,是听闻法华,随喜他人行持法华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华所得福德。由随喜而自行,由易而难,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说,前品《随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法师功德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
  《法师功德品》所说的行持法华可得六根清净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中得到证明。不轻菩萨,依法华经修不轻普敬之行,住弘经三轨,而得六根清净,证成非妄。这是劝勉见闻者,亦当如菩萨所行。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后半品文,及《随喜功德》、《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半文,是说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以下八品为是释尊付嘱,劝请流通。
  佛以不思议口轮说本迹二门已竟,再以不思议身轮现无比神通之力用,付嘱流通本迹二门之教,这是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的由来。如来为嘱累妙法而现神力,以神力再三嘱咐菩萨,令其护持流通此经,这是第二十二《嘱累品》的由来。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属于化他流通。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讲述药王菩萨的因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燃身苦行来流通一乘妙法。药王燃身功德虽大,佛恐初心菩萨执苦行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中说妙音菩萨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迹。又,前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两世都生在佛的净土,恐闻者净秽之见难忘,心存爱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萨,莫轻娑婆,生下劣想。令众生去除情见,了知法界一相。佛为未发心的众生能受持法华,故说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护已发心受持法华的佛弟子,免除障难,故说第二十六《陀罗尼品》。然而为示摧伏魔怨,可赖咒力;具足正见,须假善知识,故有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而以普贤菩萨神通誓愿不思议的普贤愿行,劝发弘通法华,作为本经的结束。
  由上观之,全经的次第脉络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经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现的是法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主旨,以及如来开近显远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处处贯穿着戒定慧三学、空假中三观、衣室座三轨等自行化他的妙法,这需要读经者用心留意体会。更重要的是,本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强调开发智慧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说明唯有大行方能成万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萨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3]
5各品大意
 
 
第一、序品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後,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於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盘,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该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第四、信解品
 
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第五、药草喻品
 
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第六、授记品
 
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第七、化城喻品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後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系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於穷困之境。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睺罗为上首。
第十、法师品
 
佛在世或灭度後,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第十一、见宝塔品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
 
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第十三、劝持品
 
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第十四、安乐行品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鷲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
 
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
 
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後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转法轮,并在此处涅盘。
第二十二、嘱累品
 
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後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该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鷲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尽意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因缘,佛为说14种无畏,32种应化身等种种功德。 
 
唐 郭德书《妙法莲华经》卷五(26张)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
 
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护持受持《法华经》者。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
 
述说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往昔事迹,他们为净藏、净眼二王子时,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听讲《法华经》的大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
 
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後得《法华经》的四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受《法华经》者。
《法华经》为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於行文流畅,辞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
6相关资料
 
 
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
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
 
梵文《妙法莲华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4]7 卷27品。
此外据《开元录》卷十一、十四载,还有《法华三昧经》6卷、《萨芸芬陀利经》6卷、《方等法华经》 5卷等三译阙本,似属误传。罗什译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于益州译出的《普门品偈》与玄奘所译《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构成现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内容。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法译本有巴尔诺夫的《法译妙法莲花经》(1852)。英译本有基恩译《正法华经》,编入《东方圣书》第21卷(1884)。日韩有梵汉对照《新译法华经》、《梵文和译法华经》、改订梵本《法华经》等。此外,基恩和南条文雄还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莲花经》(《佛教文库》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全经大段分科,古来主张不一。隋智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又以前14品为迹门,后14品为本门。后人多依其说。
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在中国汉地流传甚广。《高僧传》所举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敦煌写经中也是此经比重最大;南北朝注释此经学者达70余家。陈隋之际智顗更依据此经创立了天台宗。汉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直至现代,日本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等,都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此经由于流传甚广而出现了伪作。早在隋代《众经目录》中即有《妙法莲花经度量天地品》等3种伪经,敦煌写经、《续道藏经》和日本《续藏经》中也都收有附会此经的伪作。
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2卷;梁法云《法华经义记》8卷;隋智顗《法华玄义》 20卷、《法华文句》20卷(一作10卷),吉藏《法华经玄论》10卷、《法华经义疏》12卷;唐窥基《法华经玄赞》10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注》8 卷;明智旭《法华经会义》1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7卷。新罗元晓《法华经宗要》1卷。日本圣德太子《法华经义疏》4卷,最澄《法华经大意》 1卷,日莲《法华经注》10卷等。
7功德利益
 
 
殊胜功德
 
引自经中原文
“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法华经·法师品》
“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法师品》
“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法华经·如来神力品》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华经·法师品》
“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有助开悟
 
引自经中原文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倾,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善说妙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著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8佛教贡献
 
 
 
大乘妙法莲华经
自古云:成佛法华,富贵华严,开慧楞严。故此,历代祖师都教于大众必修三大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在此,可以看出《法华经》对整个佛法的贡献。因为佛陀指出种种法门只是方便之说,最终目的无非令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证佛果。
经中品品说出行菩萨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萨示现广度众生的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普贤菩萨的行愿、常不轻菩萨的破除骄傲心、药王菩萨的精进心、妙音菩萨的方便度众心,都体现了舍己为人的法华精神。
而《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 , 那是经中之王度[5]生无量的魅力。(方海权著)
9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经重遝,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叙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 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6]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qj/fhj/743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法华经》的翻译者
《法华经》的翻译者
《法华经》与《普门品》
法华经: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法华经: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法华经第01品序如是我闻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