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清静寡欲的修炼心境
道教认为,修道之士应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淸静,即道教教义之中的“清静寡欲”,如此这样,才符合“道”的本性。因为,只有在清静寡欲的心境下,方能修道成仙,如果只是沉迷于世事的浊动,放纵自我的欲望,则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道”是用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的,从没有想过回报。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如果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修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道教的淸静是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淸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靜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人修大道,体行淸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符合淸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淸静,或把死寂静止看作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思的。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要想进入饩正的清静境界,最主要的法则就是少私而寡欲。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淡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开始,以至干忘心。
“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人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高真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道”的本来而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少私寡欲”是修真的基础。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失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成为社会恶患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則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此图描绘的就是魏晋士族所向往的游与山林,与自然相融合的情境。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djqj/sx/1810.html